融合鎮域資源,看這所村小如何“破圈”育人——
北京市順義區牛欄山第一小學是一所普通的農村小學,地處順義區北部,生源主要來自鎮域內9個自然村。面對農村學校的普遍難題,學校“走出去、請進來”,積極探索家校社協同育人模式,融合鎮域資源,努力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體驗,助力他們成長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蘭品少年”。
走出校門
探尋更廣闊的育人空間
面對農村學校學生升學、務工、務農等多元發展的現實需求,學校將育人目標進行了重新調整,以“蘭文化”爲核心,構建“蘭品課程”,在校本課程、課後服務課程等可爲空間,有效融通多元育人取向。
學校把眼光從聚焦校內放大到探尋更廣闊的辦學空間。認真盤點後發現,學校周邊不同類型學校資源豐富,知名企業聚集,鎮域內還有部隊資源。距學校2公里內,有順義人社局高級技校和北京工業大學耿丹學院,鎮域內還有市級示範高中牛欄山一中。多樣態的資源需要學校進行有效開發、盤活、整合、利用,以學校爲圓心,實現資源聚集效應。因此,學校主動聯合以上單位,深度溝通後達成了多種形式、不同內容的“共建共贏”協同育人模式。
當學生聽到技工學校的畢業生能到北京大學做消防管理、到牛欄山酒廠做質檢員時,重新燃起了學習的動力;當學生看到多才多藝的大學生朋友時,開始憧憬着大學校園……走出校園、走進社會,學生在更多的實踐和體驗中發現自我,拓寬了人生目標。
資源共享
打造育人新場景
爲豐富學生課後服務,學校跨校際、跨學段,與鄰近的耿丹學院達成興趣社團的共建項目。學校實施“雙師課堂”模式,由大學生志願者擔任興趣社團的指導教師,學校教師擔任管理教師,兩者優勢互補,共同推動社團活動的高效開展。每週三課後服務“興趣日”,大學生志願者會輪流來到學校,承擔起各類興趣社團的指導任務。自2022年以來,學校開設了藝術、科學、體育等多個領域的興趣社團90多個。大學生帶來了新穎的教學理念和方法,豐富了社團活動的內涵和形式。同學們紛紛表示,自己和“大朋友”建立了亦師亦友的關係,形成了互學共長的良好氛圍。
學校還建立了由心理教師、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組成的心理教育隊伍,耿丹人文學院心理學教授作爲導師,開展專題培訓和個案研究。班級層面,“班級心理委員”隊伍呵護了學生心理健康成長。隊伍由每班1名的“陽光小使者”擔任心理委員,心理學教授和學校心理教師定期給學生進行健康講座,將生動的健康小知識講給孩子們。
此外,每年清明節,學校都會邀請部隊優秀黨員代表、耿丹學院優秀團員代表與小小少先隊員一起走進順義區焦莊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在開學典禮、主題教育等關鍵節點,學校邀請部隊官兵和耿丹學院退伍大學生參與升旗儀式,規範的動作、莊嚴的氛圍、振奮人心的宣講,讓愛國的種子埋藏在孩子們的心中。
課程共建
讓村小娃“走出去”
如何讓村小娃開闊眼界,擁有更多生活體驗?爲此,學校走進近鄰的順義人社局高級技校,深入瞭解該校的教學資源、實訓設施及課程特色。經過多次交流與探討,雙方發現合作潛力巨大,尤其是在爲學生提供貼近生活、注重實踐的職業體驗課程方面有着廣闊的合作空間。基於此,學校與順義人社局高級技校正式簽訂了共建協議,在資源共享、課程共建、師資互派等方面開啓了全新的合作。雙方共同策劃並開發了一系列富有創意且貼近社會需求的職業體驗課程,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體驗中掌握生活技能、瞭解現代職業特點,逐步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豐富的體驗爲學生未來職業生涯規劃打下基礎,學校也探索了職業教育與基礎教育融合發展的新路徑。
在與耿丹學院共建閱讀實踐課程中,學校充分利用耿丹學院大型圖書館、圖書室等閱讀資源,共建“認識圖書館”課程、科普閱讀與汽車築夢課程等。這些課程共同組成了“相約星期三”走進耿丹課後課程,小學、大學、社區、家庭共同守護孩子的閱讀之旅,形成了一體化閱讀空間。
學校還與部隊共同開展“鑄軍魂、健體魄、煉意志”軍營體驗活動,包括徒步拉練5公里、軍營內務、軍事技能展示等。部隊優秀官兵也會定期到學校開展國防教育講座、英雄事蹟宣講、升旗儀式、儀仗隊培訓等思政教育系列活動,讓紅色基因在校園內外薪火相傳。
轉載請註明來源“現代教育報(ID: modedunews)”
如您對本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發郵件至xdjyb18@126.com,我們將第一時間與您溝通。
文字:王豔(北京市順義區牛欄山第一小學書記、校長)
策劃:智雨荷
編輯:張秋穎
校對:姜思瑤
審覈:張秋穎
終審:冉陽 常悅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