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億國資入局! 這家新銀行將如何攪動農村金融市場?
本報記者 郭建杭 北京報道
近日,江西農村商業聯合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西農商聯合銀行”)官宣正式成立,其股東結構也已明確。
2月24日,中泰證券發佈的受託管理事務報告(以下簡稱“中泰證券報告”)顯示,江西省財政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西省財政投資集團”)擬與江西省國有資本運營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西國控”)、江西省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西交投”)共同投資設立江西農商聯合銀行,擬註冊資本25億元。
據悉江西省財政投資集團、江西國控、江西交投三家國資總共出資金額爲75億元。
江西省全省農信系統資產總額超1.3萬億元,全省農信系統85家法人機構堅守支農支小定位,但同時也面臨資產規模增長、資產質量進一步提升的壓力。
對於資產規模較小的金融機構,要在市場競爭中勝出需找準定位。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李廣子對《中國經營報》記者指出:“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對中小金融機構的定位給出了明確要求,即立足當地開展特色化經營。中小金融機構應當充分利用自身決策鏈條短、機制靈活、貼近一些客戶等優勢,與大型金融機構實現錯位發展。”
三大國資共同出資
中泰證券報告顯示,江西農商聯合銀行擬定註冊資本爲25億元,其中發行人(即江西省財政投資集團)擬以自有資金出資40億元認購133333.3334萬股,持有江西農商聯合銀行53.3334%股權。
江西國控與江西交投擬分別出資25億元、10億元,分別認購江西農商聯合銀行33.3333%、13.3333%股權。
江西省財政投資集團方面表示,本次投資有利於支持江西省農信社改革,優化江西省內金融資源配置。公司對外出資設立江西農商聯合銀行資金來源爲江西省財政廳撥付的增資款,不會對公司財務狀況和償債能力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公開信息顯示,江西省財政投資集團是江西省財政廳管理的省屬國有獨資金融企業;江西國控的實際控制人爲江西省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江西交投的實際控制人爲江西省交通運輸廳。
回顧江西農商聯合銀行的組建進程可知,其組建速度較快。2024年6月,江西農商聯合銀行籌建工作小組發佈公告稱,決定啓動江西農商聯合銀行組建工作。江西農商聯合銀行成立後,原江西省農信社的業務、資產,以及債權債務等權利義務均由江西農商聯合銀行承接。2025年1月20日,金融監管總局披露,同意籌建江西農商聯合銀行;籌建工作小組應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要求辦理籌建事宜,自批覆之日起6個月內完成籌建工作。僅時隔一個月,2月18日,江西農商聯合銀行成立大會暨股東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會議選舉產生了江西農商聯合銀行的第一屆董事會和高級管理人員,王東昇被選舉爲董事長,樑衛華爲副董事長;董事會聘任樑衛華爲行長,周斌、鄭斌爲副行長,聘任樑衛華爲首席合規官,周斌爲董事會秘書,羅曉明爲首席信息官。
江西農商聯合銀行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年末,資產總額13187億元,存款餘額10846億元,貸款餘額9016億元,分別較2021年年末增長25.7%、25.7%和31.3%,資產、存款實現雙萬億元。
在近兩年的省聯社改革過程中,多個省份選擇由地方國資持股省級農商行。如山西農商聯合銀行的第一大股東爲山西省財政廳,持股比例94%;四川農商聯合銀行的股東由省內34家國有企業共同出資設立。
85家機構如何穩中求進
省級農商聯合銀行的改革模式下,保持縣域法人的獨立性,同時理順系統內治理結構。
對於江西農商聯合銀行成立後,未來省級農商行與省內85家行社的股權關係如何處理,以及目前在業務和管理方面有哪些變化,江西農商聯合銀行方面暫未回覆。
江西省內某農商行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我們銀行的各方面工作還沒有作出調整,此前江西省農信聯社沒有對省內農商行持股,未來省聯合農商行會以何種方式入股銀行,暫不清楚。”
江西聯合農商行組建成立後,未來要如何帶領全省農信系統85家法人機構實現高質量發展?目前來看,江西農商聯合銀行未來對江西省內農商行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債券買賣、資金融通、資金清算結算以及統一銀行卡業務等方面。
中泰證券報告顯示,江西農商聯合銀行的業務包括:組織全省農商銀行之間的資金調劑;經批准參加資金市場,爲全省農商銀行融通資金;辦理或代理全省農商銀行的資金清算和結算業務;從事統一銀行卡(貸記卡、借記卡)品牌業務;買賣政府債券、金融債券;以及經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等監管部門批准的其他業務。
此外,江西聯合農商銀行下轄85家法人機構,資產規模普遍在百億級別。其中南昌農商銀行資產規模最高,截至2023年年末總資產爲724.31億元;其次爲贛州農商行,截至2023年年末總資產爲461.23億元。
隨着銀行業資產規模狂飆時代漸遠,中小農商行在業務上都面臨較大的競爭壓力。雲南財經大學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金融學院名譽院長熊德平告訴記者,中小農信系統當前面臨三重競爭壓力:一是大型金融機構憑藉資金成本優勢和數字化能力加速下沉縣域市場,通過低利率策略爭奪優質客戶,導致農信機構被迫服務次優客羣,形成風險收益失衡的被動局面;二是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劇了負債成本剛性上升與資產端定價權弱化的結構性矛盾,對盈利能力形成持續性擠壓;三是數字化轉型滯後制約服務效能,線上渠道滲透率不足、科技投入強度薄弱等問題削弱了客戶黏性與業務創新空間。
江西農信85家法人機構如何穩中求進?銀行培訓專家唐樹源認爲,戰略定位上,農信系統需堅持“姓農、姓小、姓土”,努力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重目標。一方面,聚焦“支農支小”主業,通過產品創新和服務下沉鞏固基本盤;另一方面,拓展社會治理功能,例如參與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將金融服務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形成差異化競爭力。此外,需藉助省級平臺實現“小法人+大平臺”協同,例如集中資源開發手機銀行APP等數字工具,降低單一行社的科技投入壓力,同時在省域內建立流動性互助機制,抵禦局部風險衝擊。
唐樹源認爲,面對未來,農信系統應淡化對規模增長的執念,轉向“精耕細作”模式。政策層面,呼籲監管機構給予農信系統差異化考覈標準,如適當放寬資本充足率要求或提供專項再貸款支持,以緩解其服務弱勢羣體的成本壓力。唯有如此,小規模農信系統方能在激烈競爭中守住陣地,成爲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金融支點。
熊德平指出,在戰略定位層面,建議圍繞四個核心維度重構競爭優勢:一是推動省級聯社向科技賦能和風險防控轉型,通過構建省級數據平臺整合風控資源,破解縣域法人技術能力瓶頸;二是深化本地化經營策略,依託決策鏈條短、響應速度快的體制優勢,強化基層服務網絡建設,形成差異化服務壁壘;三是創新“金融+生態”綜合服務模式,將信貸服務嵌入農業產業鏈全場景,通過多維風險緩釋工具降低業務風險;四是精準對接貨幣政策工具,建立專項政策資源轉化機制,重點支持鄉村振興與普惠金融領域。
(編輯:朱紫雲 審覈:何莎莎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