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資本市場“長錢短投”困境如何解
全國兩會期間,“增強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成爲資本市場改革的核心議題之一。
今年初,爲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六部委聯合印發《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對構建“長錢長投”的制度環境作出體系化安排,針對打通中長期資金入市堵點卡點提出了多項重點舉措。
在業內受訪人士看來,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有助於穩定市場的長期資金供給,優化市場投資結構。機構預計,全渠道、多維度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綜合測算或將爲市場帶來超萬億規模增量資金。
“未來,可以期待進一步放寬入市門檻,簡化入市流程,提供稅收優惠,豐富指數基金產品體系,建立風險補償機制等,吸引更多養老金、企業年金等長期資金入市。”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
中長期資金總量仍有提升空間
“從投資端看,資金不穩定、投資行爲短期化問題仍然較爲突出,中長期資金總量仍然明顯不足,引領作用發揮不充分。”2025年2月初,證監會主席吳清在《求是》雜誌刊發的署名文章中如是表示。
中長期資金作爲維護市場平穩健康運行的“壓艙石”,近年來,在政策支持引導、市場需求提升、行業快速發展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商業保險資金等各類長期資金運用規模顯著增長,但受制於考覈週期短、投資比例受限、市場化運作不足等,各類長期資金投資權益資產的比例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數據顯示,當前商業保險公司權益投資比例政策上限平均約爲25%,但持有A股流通市值(含權益類基金)規模約3.2萬億元,佔比僅10%。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規模佔其委託投資規模的比例約14%,距離30%的政策上限也還有很大空間。企(職)業年金基金權益資產投資比例上限爲40%,但目前企(職)業年金基金投資A股比例僅14%左右。
此外,公募基金持有A股市值也仍有較大擡升空間。據機構分析,截至2024年12月,公募基金資金淨值爲32萬億元,投資於A股的市值爲5.9萬億元,佔比18%,處於2013年來中樞以下的水平,且公募基金持有的A股市值近3年的滾動年化複合增速爲-2.8%。
“當前市場中長期資金仍不足,政策或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海通首席經濟學家荀玉根分析,當前A股波動性較大,2002年以來滬深300振幅均值爲43%,而美股1982年以來均值爲31%,可見美股振幅明顯低於A股。此外,對比美股來看,A股市場面臨機構投資者佔比不高的問題,在總市值口徑下,24Q3機構投資者佔比僅18%,而24Q3美股市值中機構投資者佔比達55%。
如何破解“長錢短投”困境
爲破除長期資金入市制度障礙,2024年以來,中央金融辦、證監會出臺《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六部委聯合印發《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對構建“長錢長投”的制度環境作出體系化安排。
此前,證監會發布實施《關於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實施意見》,明確加大投資端改革力度,包括落實好《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及實施方案,打通中長期資金入市卡點堵點;推動養老金、保險資金等合理擴大投資範圍,推動各類專業機構投資者建立健全三年以上長週期考覈機制等。
吳清近日發表署名文章《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功能 更好服務新型工業化》,提出着眼於“長錢更多、長錢更長、回報更優”等目標,繼續積極創造條件吸引更多中長期資金進入資本市場,推動形成“長錢長投”的制度環境,穩步提高中長期資金投資A股規模和比例,改善資本市場資金供給與結構。
“自去年以來,六部委聯合推動各類中長期資金入市,這一政策已取得顯著成效,這些資金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的特點,穩定了市場預期,減少了市場的短期波動。公募基金、保險資金、外資等長線資金加速入市,也優化了市場的投資者結構,提高了機構投資者的佔比。”田軒表示。
“未來政策有望加強對中長線資金引導。”荀玉根認爲,具體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加快養老金第二、三支柱入市速度;二是加快落實三年以上考覈制度,優化新產品發行機制;三是推動資本市場加快高水平開放,引導長線外資增配中國資產。
田軒表示,除已有的公募基金、保險資金、養老金等,積極打通更多堵點、難點,引導更多種類的中長期資金入市,如企業年金、信託資金等,持續壯大中長期資金的力量。拓寬外資投資渠道,優化外資持股比例限制,推動更多國際長期資本參與中國市場,形成多元化資金供給格局。同時,完善配套政策,如完善長期資金投資考覈機制,加強對市場的監管和執法力度,加大對投資者的教育和保護力度等,爲長期資金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
此外,田軒還建議,進一步放寬社保資金、險資、銀行資金投資比例和範圍限制,適度優化風險係數規定,優化中長期資金入市審批程序,拓寬引導社保基金、保險基金、企業年金等各類中長期資金入市渠道;通過做市交易進一步改善投資者結構,提高機構投資者比例;豐富不同期限、風險等級的金融產品,滿足多元化投資需求等。
“總的來說,期待2025年資本市場改革能夠進一步提升資本市場的包容性和適應性,提高其市場化水平,增強資本市場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能力,促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轉型和升級。”田軒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