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臺積電擴大對美投資不可避免 但2因素讓去臺化未必成定局
臺灣台積電於新竹廠外的logo。路透
日經亞洲26日報導指出,臺灣與中國關係持續惡化,美國憂心臺海衝突恐重創全球晶片供應鏈,臺積電遭遇美中壓力夾擊,擴大對美投資已是「不可避免」。不過報導也談到,臺積電在臺灣的在地條件難以複製,加上海外設廠供應鏈挑戰,臺積電去臺化未必成定局。
一名臺積電前資深主管指出,面對地緣風險與美方壓力,擴大在美國投資已是「不可避免」。
過去臺積電在美國首座晶圓廠因勞力短缺、原物料價格飆升及文化差異,歷時5年才竣工。消息人士透露,隨着經驗累積,臺積電已梳理出主要問題與流程,預計未來新廠可望比照「臺灣速度」,2年內完工。
美國製造將成爲臺積電未來營運版圖的重要一環。伯恩斯坦研究公司資深分析師Mark Li預估,臺積電加碼投資的1000億美元,將在2030至2032年間讓美國先進晶片自給率提升至40%至50%。若美國晶圓價格較臺灣高出3成,亞利桑那廠的營收最快可在2032年佔整體營收3成。
一位晶片設備業資深高層對日經表示:「局勢不會一夕改變,但若美國的投資全面落實,5到10年內勢必會削弱臺灣作爲全球晶片重鎮的地位。你不能期待臺積電在臺美都打造如此昂貴的設備。」
不過,也有市場專家提醒,資本投入不等於短期內就能生產出高品質晶片。美國銀行(BofA)亞太科技研究協調員Simon Woo表示,亞洲以外地區要發展半導體制造,「良率」與「人才」是兩大關鍵。他打比方說:「晶片不像星巴克咖啡那樣全球一致,更像生魚片,日本的最好吃,在地條件難以複製。」
另一方面,儘管臺積電積極推進擴廠計劃,供應鏈廠商卻普遍遲疑。多位化學與材料業者向日經表示,短期內難以在美國達成收支平衡。一名晶片材料供應商直言,唯有等亞利桑那6座廠全數投產,投資纔可能損益兩平,「但那還有得等。」
家登董事長邱銘幹也指出,美國的生產效率與成本效益仍遠不及臺灣,使得許多供應商對擴產保持觀望。一名設備供應商直言:「聽說臺積電還要再蓋五座廠,我們真的嚇到了。光是焊接工人的費用,在亞利桑那就是臺灣的10倍。」另有業者補充,鋼材價格也因美方關稅不確定性而持續上漲,進一步推高建廠成本。
從地緣政治觀點來看,美國可能認爲臺灣時間不多。包括2021年美國國防部報告在內,多位官員警告中國可能在2027年前動手攻臺。美國戰略司令部司令柯頓(Anthony J. Cotton)上週也重申這項時程的警告。
產業調查機構TechInsights半導體經濟學家赫奇森(G. Dan Hutcheson)指出,臺灣就像科技與地緣政治界的「希望鑽石」,美中雙方都想掌控它,「臺積電對全球科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儘管部分臺灣民間擔憂,臺積電海外擴張恐讓國內產業空洞化,赫奇森卻認爲恰恰相反。「如果產能全都集中在臺灣,就成了攻擊首要目標。反之,若臺積電將產能分散至美國、日本與德國,反而能降低北京動武的誘因,」他說,「就像把銀行的錢取出來後,就沒人想搶銀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