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無現金交易比率破4成 便利背後卻暗藏「消費陷阱」

專家認爲過多的支付工具,易讓消費者難以掌握整體支出。示意圖/ingimage

全球無現金化發展迅速。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最新公佈,2024年國內無現金支付比率達42.8%,較2017年翻倍成長,並提前一年達成原定目標。政府政策與疫情大幅改變民衆消費習慣,不過專家提醒,「看不見的錢」可能成爲無意識消費的陷阱,讓省錢變得更加困難。

根據日媒「yahoo」報導,日本目前的無現金支付以信用卡(82.9%)爲主,行動支付(如QR碼)佔9.6%、電子貨幣僅4.4%。疫情期間非接觸式交易普及,加上政府點數回饋政策推波助瀾,使無現金生活迅速普及。但與現金付款相比,數位交易較難帶來「錢變少」的即時感受,讓消費者容易在不知不覺中超支。

根據Visa Japan調查,有74.1%的無現金族在物價上升後意識到節省的重要性,他們偏好透過「點數回饋」、「折價券」等方式省錢;而現金族則更着重於減少外食、自炊或降低支出。經濟記者紀子(鬆崎のり子)分析,無現金用戶傾向「買得精明」,現金族則選擇「儘量不買」。

專家認爲,固定支出可用無現金處理,日常支出則儘量採用現金控管。過多的支付工具,如多張信用卡、行動錢包會造成花費分散,難以掌握總支出。理財顧問表示:「不是無現金不好,而是自己是否能掌握消費紀律與記帳習慣。」

日本政府正積極推動數位經濟,將無現金普及率提升至80%列爲下一階段目標。雖然無現金交易能提升效率、強化稅收透明度,但也讓「消費變得太容易」成爲潛在風險。松子提醒,無現金支付並非問題本身,而是對金錢感知逐漸淡化的生活方式,纔是真正需要被重視的議題:「不論用的是現金還是手機,只要無法掌握金錢流向,就很難真正做到有效理財。」

專家也建議,民衆應養成記錄支出、設定預算、明確分類等基本理財習慣,並搭配適合自己的支付工具,才能在便利與自律間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