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三評“網絡爛梗”之一:莫讓低級趣味圍獵青少年

趙志疆

“尊嘟假嘟”“你個老六”“笑鼠了”“修勾”“丸辣”“雞你太美”“awsl”……時下,與孩子們交流正在變得越來越困難,雖然你能聽懂他們說的每個字,但如果不瞭解孩子們的話語體系,你能明白孩子想說什麼嗎?

語言作爲社會發展的鏡像,始終處於動態演變之中,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互聯網時代的語言變革帶來的積極效應值得肯定。曾經,網絡用語勾勒出了網絡與現實的邊界,給不少人的生活增加了些許“趣味”。時至今日,那些曾經風靡一時的網言網語,仍記掛着不少人美好的網絡初體驗。但語言生態的失衡現象更值得關注。語言的“通脹”導致表達力衰減,"yyds"等萬能標籤詞正在青少年羣體中消解漢語的細膩美感。

每代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網絡社交話語體系,爲什麼到了今天,不少孩子一張嘴就令家長如此警惕?究其原因,信息交換的節奏加快了,青少年傾向於使用最精悍的表達來換取注意力和迴應,以迅速達成社交目的。同時,網絡社交追求以低成本完成情緒交換,使得深度溝通愈發罕見。可以說,一些孩子過度依賴網絡用語,甚至將其作爲日常交流的唯一方式,這無疑干擾了他們規範的語言表達。

毋庸諱言,網絡熱梗中有讓人耳目一新的成分,也存在着大量的黑話爛梗。所謂黑話,自然是不希望被外人看懂,以此來增強特定羣體的身份認同,並對外構建社交屏障。換句話說,黑話爛梗本身就不是爲了溝通與交流,而是爲了製造圈子內部的狂歡。其中,有些無價值無意義的梗因爲濫用而“爛”,有些本身就充滿了低俗暴力的惡趣味。更有甚者,從悲劇事件中提煉熱梗,不僅輕浮,而且冷血。好奇的天性,使青少年對各種網絡熱梗趨之若鶩;有限的判斷能力,往往使他們對網絡熱梗不加識別,照單全收。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69%的受訪者擔心網絡爛梗氾濫影響青少年“好好說話”,亂用詞彙和養成不文明的語言習慣,被認爲是主要的影響。這樣的擔憂並不多餘——網絡爛梗滿天飛的時代,“失語症患者”越來越多。語言的表達內涵與外延成反比,詞義越是模糊,使用範圍越大,那些看似百搭的網絡熱梗,實則空洞無物。相比起“失語症”,夾槍帶棒的黑話爛梗更令人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擔憂——那些充滿暴戾氣息的網絡語言,往往有可能會成爲滋生極端暴力行爲的溫牀。

儘管大多數速生速朽的黑話爛梗只是一陣風,但給青少年造成的影響和傷害卻是長期的,不僅會污染青少年的語言體系,侵蝕他們自主表達的興趣和能力,而且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三觀”。隨着接入互聯網的用戶越來越多、越來越年輕,維護風清氣正的網絡生態顯得格外重要,守住倫理底線和表達邊界,首先就要打破網絡爛梗編織的社交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