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現實社交 超越網絡“爛梗”之困
爲什麼網絡“爛梗”能夠在青少年之間流行?有批評者指出,青少年一方面對“網梗”的好壞缺乏辨識能力,會無意識地擴散原產於成人世界的庸俗、暴力、歧視和冒犯元素;另一方面,他們誤將挪用拼貼視爲創意,不分場合地濫用“網梗”,成年人與之溝通,難免感到“支離破碎”。
不過,無論是數字技術的普及還是低質信息的泛濫,都難以從根源處回答一個問題:爲什麼大量青少年的語言表達主動擁抱了庸俗化和碎片化?爲什麼他們不能邁向相反的方向,被細膩、深刻、複雜的語言文化所吸引?
語言風格的變化,實質上是“需要使用語言”的場景——社會交往的方式變化了。
在互聯網的影響下,今天的青少年社交呈現出即時性、表演性、低成本情緒交換的三大特徵。首先,信息交換的節奏加快了,青少年傾向於使用最精悍的表達來換取注意力和迴應。複雜、細膩的語言則顯得冗長、笨重,難以迅速達成社交目的。其次,網絡平臺中的舞臺效應,催化了青少年在社交生活中的表演慾望。在社交媒體中,身爲網絡原住民的青少年快速學會了通過誇張、有反差感甚至挑釁性的表達來吸引觀衆,實現自我展示。“爛梗”、段子、戲仿由此成爲獲取社交關注的便捷手段。最後,網絡社交追求以低成本完成情緒交換,使得深度溝通愈發罕見。在快速交流中,青少年更願意複製和傳播現成的表達,滿足於“短平快”的情緒共振,而不是花費心力組織原創語言。
正因如此,青少年擁抱“爛梗”,並不單純是語言審美的墮落,而是對當前社交方式的適應性策略:當用最簡便快捷的方式就能獲得認同、完成社交,爲何還要費神於複雜的情感勞動和深度思考?
如此看來,在青少年羣體中,網絡“爛梗”的流行並非偶然,而是他們社會生活環境變化的必然結果。當真實的社交活動減少,複雜的交流場景日益匱乏,語言自然會向着簡單化、娛樂化甚至庸俗化傾斜。這一切的根源,是當代青少年成長過程中親歷的社會變遷趨勢——社會生活的原子化。
不少青少年的成長環境,是孤立而扁平的:現實中的玩伴,更多被平板電腦和手機取代;出於對未成年人安全和健康的呵護,成年人壓縮了少年兒童的獨立社交空間,導致大量青少年自主社交的渠道僅限於網絡;激烈的升學競爭吞噬了青少年大量的時間精力。
課後玩伴之間的奔跑玩鬧,獨自購物時與商店老闆的閒談,社區鄰里之間的寒暄問候……這些真實的社會互動,曾經爲“網生一代”之前的孩子提供了豐富的社會生活學習經驗。然而,對如今的孩子來說,這些實體性交往渠道卻逐漸萎縮,孩子們被統統“打包”於電子產品的冰冷外殼之中。這種原子化的趨勢正在加深,而作爲“網絡原住民”,年輕一代對這些變化的接受只會更加徹底。
未成年人只有自願投身於真實可感的社會生活空間,才能產生對細膩、深刻、規範的語言表達的需求。網絡“爛梗”之所以會氾濫,是因爲它們足以滿足青少年的即時性社交需要。這一社交策略與當今互聯網遵循的“流量邏輯”一脈相承:注意即認同,認同即價值。
但是,如果一個孩子很少與同齡人面對面結識、玩耍、探險、爭論,那麼他如何有機會學習用語言表達微妙的感受和情緒?如果一個少年未曾在集體活動中體驗合作與衝突,那麼他如何有機會理解溝通、協調甚至妥協的語言藝術?在現實社交中,語言不僅是傳遞信息的工具,更是承載情緒、建立共識、解決衝突的橋樑。
直面“現實”,意味着無法通過拉黑迴避矛盾、用點贊代替協同。網絡上的文字、語音、視頻,不能替代實體性互動。成長於移動互聯網時代之前的成年人深知這一點,但對如今的一些青少年而言,這種“現實的缺失”正在成爲新的常態,且不被察覺。
網絡爛梗氾濫背後,是青少年社交生活的扁平化。對此,創作優秀的文化作品、推廣更具內涵的流行語固然重要,但恐怕不能治本。唯有爲青少年提供充足的空間和機會,使其能充分投入現實生活中,才能激發他們與人交往、溝通、觀察與反思的願望,從而培養出語言表達的細膩性與深刻性。守護青少年的語言能力,就是守護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
(作者系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研究生)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