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網絡暴力圍獵民企,讓每個人都能在網絡環境中感受到法治的力量
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但近年來,針對民營企業的網絡暴力事件時有發生。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就提出建議,強化網絡謠言與網絡暴力綜合治理體系。
良好的聲譽是民營企業構建品牌價值、贏取客戶和合作夥伴信任的關鍵,但面對時有發生的網絡暴力,董明珠直言,格力和她自己也是受害人之一,“我作爲公衆人物還能發聲,大部分受害人的聲音很難被聽見”。
在算法與流量的加持下,網絡暴力正在演變爲損害民營經濟的數字利刃,行業領軍企業頻頻成爲網絡“黑嘴”的圍獵目標。
作爲中國家電行業的領軍企業之一,格力在今年年初發布維權進展通報,表示格力電器收到公安機關出具的若干《行政處罰決定書》,李某某、高某、張某某、陳某某、王某某爲了獲取自身利益,在網絡平臺上捏造事實發布虛假消息,侮辱誹謗、造謠抹黑格力電器及高管,經公安機關立案調查後,已對5名違法行爲人實施了行政處罰。
作爲全球最大的眼科醫療連鎖集團,愛爾眼科因一起未決的醫療糾紛,多年持續受到負面輿情困擾。雖然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涉及的18起訴訟案件中,愛爾眼科在其中7起均終審判決勝訴,其餘11起案件的一審判決,對方均無勝訴,但在極具煽動性的標籤化攻擊之下,企業的聲譽依然受到影響。
該現象屢見不鮮。2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發佈6個企業名譽權司法保護典型案例,案例涉及傳統產業、中介行業、科技企業、徵信機構等不同領域,其中多數爲網絡侵權行爲,和“唯流量”“抹黑”企業的行爲。
通過曝光違規行爲淨化商業環境,健康的輿論監督本是經濟的免疫系統,但當網絡暴力在企業和公衆間挖掘出難以彌合的信任鴻溝,當每個市場主體都面臨“莫須有”的指控風險時,整個經濟體系將被迫支付鉅額信任成本。
全國兩會期間,包括董明珠在內的代表委員,皆提出從法律層面加大對網絡謠言和網絡暴力的打擊力度,淨化輿論場,足以見得網絡暴力已成爲網絡空間裡不可忽視的負能量。治理網絡暴力,需要持續發力、久久爲功,不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都需要便於保護自身權益的制度體系,讓每個人都能在網絡環境中感受到法治的力量。
上游新聞記者 包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