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專訪王興興:最大的難題還是機器人AI水平不太夠用,沒有突破臨界點
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近日接受人民日報專訪時表示,人形機器人大規模落地應用的核心瓶頸在於AI技術尚未突破臨界點。
這位90後企業家認爲,儘管機器人AI技術進步迅速,但距離進入普通家庭仍需較長時間。王興興透露,受春晚效應帶動,宇樹科技及行業內相關企業上半年業績表現亮眼。
他將今年人形機器人的火爆比作"小火苗",如同當初互聯網誕生時的情形。不過,他強調現階段最大難題仍是機器人AI水平不夠用,這是全世界普遍面臨的挑戰。
王興興預計,AI技術可能在3到5年內實現明顯進步,但人形機器人進入普通家庭還需更長過程。他指出,中國在人形機器人產業中具備製造優勢和成本競爭力,儘管AI人才相對較少,但長期競爭力依然強勁。
AI技術突破決定行業發展速度
人形機器人能否實現大規模應用,核心取決於AI技術進步速度。王興興在專訪中表示,機器人AI技術進步非常快,半年前認爲需要一兩年才能實現的格鬥比賽功能,幾個月就完成了開發。
AI領域可能隨時出現突破性進展,技術躍遷十分常見。"目前解決不了的難題,在未來某個時刻或許就會突然迎刃而解,"王興興說。這種不確定性讓行業發展充滿想象空間。
從技術路徑看,早期AI都是單功能型,最近幾年轉向多模態通用型AI,對應需要通用機器人載體。王興興認爲,人形機器人成爲主流選擇的原因很簡單:喜歡人形機器人的人比不喜歡的人多,市場是理性的。
算力瓶頸制約產業化進程
算力對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至關重要,尤其是大規模集羣算力。王興興指出,機器人是AI共創的聯合體,但電池負載和功耗限制使其無法攜帶大規模算力。
未來的解決方案可能是分佈式算力架構。工廠可以建立集中式算力中心,機器人通過有線或無線方式連接,確保通信帶寬充足、延遲極低。但跨地區連接會導致延遲過高,影響使用效果。
這種技術架構要求機器人應用場景相對集中,爲工業應用和服務場景提供了發展機會,但也對家庭應用場景提出了挑戰。
中國製造優勢凸顯競爭力
中國在人形機器人產業中具備明顯優勢。王興興表示,中國擁有生產製造優勢,在全球出貨量較多。儘管AI人才相對較少,但長期競爭力依然強勁。
製造和硬件優勢讓中國機器人企業在成本控制方面更有競爭力,使用門檻更低,有利於未來大規模落地應用。王興興認爲,目前行業內企業各有優勢,需要保持開放心態,良性競爭有利於整個行業發展。
春晚效應推動行業關注度提升,帶動宇樹科技及行業內相關企業包括零部件企業上半年業績都非常好。王興興表示,關注度提升對整個行業發展有利,儘管過程會有起伏,最終還是會迴歸理性。
人才短缺成發展制約因素
人才供給仍是制約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王興興透露,人形機器人行業一直缺乏人才,各種崗位都缺,最核心的是AI人才。這個原本不存在的行業,相關人才是最近幾年纔開始培養成長。
人才數量和質量還需時間適配行業發展需求。王興興表示,公司與國內外多所高校保持密切合作關係,希望推動機器人和AI行業技術進步,與高校及年輕人建立更多聯繫。
宇樹科技通過出版技術書籍、發佈開源項目等方式促進行業發展和人才培養。王興興認爲,共同推動行業進步是公司對整個行業最大的價值貢獻。
以下爲人民日報專訪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