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關注吉林:一粒米串起產業鏈
本報記者 孟海鷹
海蘭江畔,青山起伏,稻浪滾滾,走進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龍市光東村,“海蘭江畔稻花香”的歌詞具象化了。
“水稻抽穗開花了,長得不錯。”像往常一樣,延邊大學農學院農學系教授傅民傑來到光東村,直奔地頭,細細查看,認真記錄長勢。
延邊大學的“吉林和龍稻米科技小院”在光東村有3公頃試驗田,師生常年紮根,開展科研。“在這片試驗田中培育的新品種——延大802,適合吉林省、黑龍江省等冷涼區域種植,已通過審定。”傅民傑自豪地說。
稻田就是流動的課堂。行走間,記者遇到吉林農業大學的學生。“我們的激光輻照水稻育秧技術在這裡大有用場。”吉林農業大學智慧農業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周磊說。
“對,苗好半年糧。”傅民傑笑着說,今年育苗期大家一起嘗試了激光輔助育苗技術,植株抗性得到了提升,接下來要把新技術教給農民。
種好米,靠科技。“跟着專家種,技術有人教,種地有底氣。到9月,稻穗沉得能把稈子壓彎,那才叫稻花香呢。”光東村黨支部書記金憲語氣中透着自豪。
傅民傑每次到村裡,都要和“新農人”金君交流一番。種的是新品種,用的是無人機、物聯網等新技術,金君找準了科技種糧的路子。“我們的米粒更精、更亮、更香,我們的品牌叫‘嗎西達’,就是好吃、美味的意思。”金君說。
稻田不僅種稻,還長出了文旅產業。稻田螃蟹樂園、觀景亭、稻田小火車……稻田成景點,引來大量遊客體驗農事。“到了假期高峰,一天就能接待500至1000人。”金憲說。
稻米產業吸引年輕人返鄉,金憲掰着指頭數起來,“有搞合作社的,把稻田變成了‘稻+蟹’新業態;有開旅遊公司的,打造景點……”光東村推動農文旅融合,形成“稻田觀光+民俗體驗+研學教育”的全域旅遊格局。2024年,光東村農民年人均收入突破2.4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較10年前增長10.2倍。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1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