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湘東:“方寸庭院”串起家門口“產業鏈”
本文轉自:人民網-江西頻道
辣椒綴滿枝頭,紫瓜垂掛葉間,玉米裹着青紗,月季開得正豔,多肉與銅錢草在陶盆裡舒展葉片……盛夏時節,深入江西省萍鄉市湘東區麻山鎮,但見不少村民庭前屋後綠樹成蔭、藤蔓纏繞、瓜果飄香,
方寸庭院變身“增收菜園”“致富車間”“共富矩陣”,串起千千萬萬農戶家門口的“產業鏈”,鋪就幹羣同心、共奔富裕的康莊路。
辣椒、黃瓜、玉米苗、南京豆等時鮮蔬菜順着竹架攀爬;四周花池內,多肉植物層層疊疊,月季花探出竹籬爭豔。熾熱的陽光裡,麻山鎮橫崗村村民週考萍夫妻倆在自家菜畦裡忙乎着。
“這些辣椒苗都是村裡免費贈送的。”指着長勢喜人的一株株辣椒苗,村幹部道出了背後的暖心故事:2022年,在橫崗村黨總支的邀請下,萍鄉農產品配送龍頭企業玖楊洋農業公司落戶橫崗村,流轉土地開始規模化種植與育秧;2024年種植初有規模後,在鎮村兩級黨組織鼓勵下,玖楊洋負責人駱輝做了個“大膽決定”:爲全村572戶家庭免費發放2萬株辣椒苗。按照這種“農戶種植+企業兜底”模式,村民管護的辣椒成熟後,可由玖楊洋配送中心按市場價收購直供商超。爲鼓勵村民零成本發展庭院經濟,橫崗村村“兩委”還在村電商直播間“雲端叫賣”村民的其它農特產,其中一部分還能走進“海姑娘鄉村特產手工坊”,成爲製作萍鄉特色鹽果子的原料。週考萍感慨地說:只要人勤快,就能賺到錢。
“海姑娘鄉村特產手工坊”由本村嫁出去的“女兒”文海梅創辦,是橫崗村庭院經濟“產銷閉環”的關鍵一環。2019年,文海梅還在萍鄉南正街擺攤賣鹽果子;2022年,在橫崗村黨支部書記文敏“回鄉創業”的熱忱邀請下,她帶着技術與資源返村,把小作坊辦成了“鄉村振興加油站”——不僅吸納40多名村民就業,更以“市場價收購+分類利用”模式,消化了500多戶家庭的生態果蔬。
“小文,我家兩分地的辣椒苗,今年大豐收喲,前面已經摘了兩批四十多斤,分別送往村電商直播間和玖楊洋配送中心售賣。剩下的這些就拿給你們廠做鹽果子,價格你說了算。”接過大娘用籃子提着的辣椒,文海梅笑呵呵地說:“阿姨,沒問題哦。”接過她遞過來的紙質鈔票,王大娘眼角的笑紋更深了:“真沒想到,我這個年齡還可以賺錢。”此時的手工坊裡一派忙碌景象:有人分揀剛送來的辣椒,有人調製鹽果子醬料,有人晾曬剛煮好的楊梅,文海梅則在接待萍鄉某知名商超慕名前來的採購人員。
從“免費供苗”到“企業+農戶+電商+手工坊”的全鏈條聯動,橫崗村讓傳統的庭院種植告別了“零散化”“靠天收”的舊模式,農戶只管低頭種好“放心菜”,銷路、價格由村裡和企業“打包兜底”,曾經的“方寸小院”,如今成了“會生金”的聚寶盆。
在麻山鎮,庭院經濟的“致富密碼”不止於“種養殖+加工”,更在於“家門口創業”的靈活模式。桃源村的利利加工廠,便是這一思路的生動實踐。
在桃源村一棟房屋內,縫紉機嗡鳴,七八位婦女正低頭忙碌:有的進行材料裁剪,有的給配件鎖邊,指尖翻飛間,一個個精緻的假髮配件逐漸成型。68歲的江建萍專注操作,“在家門口做事,按個算錢,這樣既能照顧家裡,每月還能攢下兩三千,比閒着強多啦!”
“以前在外務工顧不上娃,回鄉後先開裁縫店,後來接觸到假髮配件生意,一干就是十幾年。”加工廠的負責人湯利,也是村裡的婦女小組長,她帶着兩個孩子紮根家鄉,不僅闖出路子,更讓這份事業成了“共享飯碗”——活兒能拿回家做,計件算薪靈活自由,最多時廠裡有60人務工,配件月銷量最高突破200萬個,產品銷路穩定可靠。眼下,湯利正籌劃着延伸產業鏈:“打算引進新設備,開發更多產品,讓更多姐妹實現在家門口增收的夢想。”
如今,麻山鎮內類似的庭院經濟已有數十家,安排就業崗位500多個。這些農戶,把自家客廳、廂房改造成“微車間”,用縫紉機、裁剪臺取代傳統農具,用針頭線腦織就了全新的致富路。
從“單打獨鬥”到“抱團取暖”,麻山鎮的庭院加工業走出了一條“先富帶後富”的新路子,農戶在家門口變身“產業工人”,曾經的“閒置住房”成了“創富載體”,小庭院裡涌動着鄉村振興的大活力。
庭院經濟是鄉村振興背景下“小切口撬動大民生”的創新實踐。方寸庭院間,果蔬在生長,機器在運轉,笑容在綻放,每一份勤勞都能綻放出幸福的光芒,一幅“人人有事做、戶戶能增收”的共富圖景,正隨着夏日的陽光,在這片土地上不斷鋪展、昇華。(周雙萍、彭建麗、向凌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