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德安:庭院“方寸地” 農家“增收田”

仲春時節,草木蔥蘢,走進江西省德安縣林泉鄉林泉村,好像漫步於一幅秀美鄉村圖,乾淨整潔的村道,一棟棟農居房前屋後的小菜園、小果園規劃有序。村黨支部書記高冬梅說,村裡把農戶房屋周邊空地統一規劃分配,鼓勵村民種菜、栽果樹,“小而美”的庭院經濟促農增收,又提升鄉村顏值。

“這是胡蘿蔔、青菜、香菜……自己吃不完就賣到附近礦企食堂,近兩年光辣椒我賣了三四千塊錢,幹辣椒可以賣到20多塊一斤。”73歲的村民楊金花在家後院綠油油的菜園裡告訴記者,“我還不是村裡種得最多的。”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寫入“庭院經濟”,明確提出“鼓勵脫貧地區有條件的農戶發展庭院經濟”以來,德安縣以發展特色種養、特色手工、休閒旅遊、生產生活服務業爲重點,鼓勵和引導羣衆挖掘房前屋後閒置資源,變“方寸閒地”爲“增收寶地”。

正是紅薯育苗時節,林泉鄉清塘村村民羅時漢在家中自留地裡忙着起壟、覆膜、插秧、封土……今年59歲的羅時漢與妻子、兒子均患有殘疾,就業困難。“前兩年村裡引導村民在周邊空地種紅薯,還免費發放紅薯苗,村合作社統一保價收購紅薯並加工成薯粉,給我們脫貧戶提供了增收路子。”羅時漢說,“以前家裡的自留荒地現在成了增收田。”

林泉鄉屏峰村坐落在山腳,漫山遍野的植被宛如天然蜂場,每逢春夏,無數野蜂出沒。去年,屏峰村駐村幫扶幹部黃序保帶領村集體在附近山林放置上百個蜂箱打造蜜蜂養殖基地,年產值超10萬元,不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也爲農戶提振了信心。20多戶村民“有樣學樣”,也在房前屋後的灌木叢裡散放蜂箱養起了蜜蜂。村民黃承應家養了10多箱,他說:“養蜂成本低、利潤高,每斤蜜市場價80塊左右,一年能賣上萬塊錢。”

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商則商……在德安,方寸之中經營的庭院“微經濟”,正在激活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

一些庭院“改頭換面”服務當地生產生活。車橋鎮義門陳文化產業園經常遊人如織。曾經是鎮裡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吳方友一家,在村幹部的幫扶下,利用位於國道旁的自有民房開辦起了飯店。“食材也多是我們自家院子裡種養的。”吳方友說,“現在年收入10萬元以上。”

不少鎮村還依託主導產業,以“企業+農戶”形式推動庭院經濟發展。依託地域優勢,磨溪鄉正在打造集種苗研發、種植示範、生產加工、產品銷售、中藥研學於一體的金櫻子產業園。新田村駐村第一書記付志祥告訴記者,新田村已着手引導農戶在房前屋後零散土地、荒坡沙地種植高附加值的“金櫻1號”。

據介紹,發展庭院經濟是德安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取得新成效的一項重要內容。爲激發脫貧羣衆內生動力,德安縣還通過發放免息小額信貸,爲脫貧戶、監測對象發展種植、養殖類產業進行“資金直補”等政策措施扶持到戶,鼓勵其自主發展庭院經濟,開闢方寸小院的廣闊“錢”景。

“養一頭牛獎補900元、一頭豬450元、一箱蜂150元,種植油茶、藥材、花卉苗木等,每畝可補600元。”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運紅說,去年全縣共有近1800戶脫貧戶和監測對象享受了產業直補政策,佔全縣脫貧人口的50%以上,補助總金額達319萬元。(記者 李美娟)

(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