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丨江西峽江:農家小院話桑麻
光明日報記者 王洋 李玉蘭 胡曉軍 光明日報通訊員 範小勇
夏日的午後,江西省吉安市峽江縣戈坪鄉芳田村,72歲老黨員肖黨生家的小院裡格外熱鬧。幾張木凳圍成一圈,五六個村民正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着。
“上個月,咱村評上全縣衛生第一名,這個月可要繼續保持啊!”肖黨生一邊給大夥兒倒茶,一邊提醒道。這個看似普通的農家小院,如今成了村裡最熱鬧的“議事廳”。
在峽江縣,像這樣的“鄰里小院”已有826個。它們或是村民閒置的附屬房、或是村頭的大樹下、或其他空地,經過簡單改造後,掛上一塊“鄰里小院”的牌子,就成了村民說事議事的好去處。
“過去,有事要跑到村委會,現在,在家門口就能解決。”在洲上村,村民李秋生對小院讚不絕口。今年春耕時,他發現田裡缺水,便來到小院反映情況。院長李海根立即召集村民代表實地查看,發現是上游礦山關停導致灌溉水系受損。當天下午,小院就組織村民議事會商討解決方案,並第一時間向鄉政府反映。僅用10天時間,一座嶄新的排灌站就建成投用,280畝稻田的灌溉問題迎刃而解。
小院能有這樣的辦事效率,離不開一羣特殊的“當家人”。這些由村民推選出來的“院長”,既有退休教師、返鄉創業青年,也有像肖黨生這樣的老黨員。
“曾啓華和鄰居因田埂過水發生口角,當場調解成功”“村內家禽散養問題,組織村民議事會三天內形成解決方案”……翻開肖黨生隨身攜帶的記事本,每一頁都工整地記錄着村民的訴求,旁邊還標註着解決進度和結果。肖黨生告訴記者,他身後還有個強大的“服務團”作支撐:鄉鎮包村幹部每週都來支招兒,駐村工作隊員和村支書更是隨叫隨到。“有啥難事,一個電話就能把‘救兵’請來。”他笑着說道。
更讓鄉親們驚喜的是,“土辦法”裡還增添了“新智慧”。金坪民族鄉移山村的劉強清晨去果園澆水,發現灌溉水管壞了,抱着試試看的心態,他掃描了“鄰里小院”牆上的“碼上辦”二維碼,不到兩小時,維修人員就上門解決了問題。
“現在反映問題太方便了,手機一點就有人來辦。”劉強笑着說。這種“指尖治理”模式,正是峽江縣依託數字平臺開發的創新舉措,通過“一鍵呼叫”“智慧調解”等功能,真正實現了“數據多跑路、羣衆少跑腿”。
今年以來,峽江縣依託“鄰里小院”共開展系列活動3300餘場,服務羣衆4.2萬餘人次,商定環境整治等村級大小事1870餘項,累計收集辦理鄰里糾紛、安全隱患、困難幫扶等“暖心小事”320餘件。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