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縣庭院經濟:方寸之地“生金”致富
7月8日,記者走進環縣秦團莊鄉秦團莊村高佔軍的家,乾淨整潔的院落映入眼簾。院外菜園綠意盎然,蔬菜長勢喜人。院牆下各色花朵競相綻放,花香陣陣,花叢旁,15個蜂箱整齊排列。高佔軍頭戴防護帽,正小心翼翼地打開蜂箱蓋,查看蜜蜂的產蜜情況。
回憶養蜂經歷,高佔軍感慨萬千。2012年,他花4800元買了8箱蜜蜂,因缺乏養蜂經驗,最後只剩3箱。面對挫折,他努力學習養蜂知識,第二年又添了5箱,不料過冬時天氣突變,損失慘重。直到第六年,才穩定在15箱。如今,他已摸索出一套養蜂經驗:“養蜂要注意散熱,尤其夏季,得定期觀察蜜蜂的產蜜情況,及時調整飼養管理策略。”
聊起蜜蜂繁殖和優質蜂蜜的生產,高佔軍同樣在行。他選擇養殖適合山區環境的中蜂,這種本土蜂種適應性強,能輕鬆適應山區複雜環境;採集力強,抗病力強,有效抵禦各類疾病侵擾,產出的蜂蜜口感獨特,深受顧客喜愛。秦團莊鄉大量種植蕎麥,花期長,花量大,蜜質優,正是中蜂理想的蜜源。
除養蜂外,高佔軍還發展多項產業:兩個拱棚種植蔬菜瓜果,年收入約5000元;製作麻腐和黃酒,年增收1萬多元;蜂蜜作爲主打產品,年入3萬多元。他妻子做手工刺繡,每年也能掙近5000元。“我們秉持‘小庭院、小成本、穩收入’理念,引導農戶利用閒置土地,因地制宜發展種養,讓庭院成增收‘聚寶盆’。”秦團莊鄉執法隊副隊長張宏偉說。
據瞭解,秦團莊鄉庭院經濟項目惠及全鄉46戶人家,其中1戶做小買賣,3戶搞小手工,40戶投身小養殖,5戶專注小種植,另有1戶經營小作坊。這些農戶通過庭院經濟,戶均收入約3500元。
而在山城鄉薛塬村村民王萍家的小庭院裡,辣椒、西紅柿、小白菜等蔬菜長勢正旺。趁着墒情,她手握鋤頭忙着除草。“別看這地方不大,過些日子就滿園瓜果飄香,吃不完的新鮮蔬菜還能拿到市場上換錢,一年也能穩穩收入幾千塊呢。”王萍說。她家院落整潔乾淨,圍起的菜園生機盎然,長勢喜人的菜苗整齊排列,沐浴着陽光。莊前莊後,各色花卉含苞待放,爲農家小院增添了幾分雅緻。
“往年一邊種地一邊務工,今年發展庭院經濟,不出門就有收入。”說起庭院經濟的好處,王萍喜上眉梢。今年,在政府投資支持下,她家種植的一棚小甜瓜賣了4000多元;近期種的白菜、辣子、蘿蔔等,預計收入7000多元。去年開始養了近30只雞、6箱蜜蜂,預計今年能收入2萬多元。
薛塬村包村幹部高銀廷介紹,薛塬村有31戶庭院經濟示範戶,投入資金3萬元,其中東西部協作資金補助2.5萬元,農戶自籌5000元。每戶新建0.22畝日光溫棚1座,增設雞棚1座、土蜜蜂5箱,院內還修建了花園。今年村裡統一組織調研甜瓜苗,邀請有經驗、有技術的專家現場指導,農戶甜瓜豐收,銷量不錯,每座大棚收入5000元。後期示範戶還將出售土雞蛋、土雞、土蜂蜜,預計年底每戶增收達2萬元。
這一方方充滿煙火氣的農家小院,是環縣“庭院經濟”蓬勃發展的縮影。近年來,隨着農文旅融合高效推進,環縣巧妙結合農業生產、生態宜居與增收致富,引導村民盤活房前屋後的閒置空間,探索“庭院+”多元發展模式。該模式投資小、見效快、風險低、易操作,激發了農戶內生動力,成爲鄉村振興、農民增收的支撐,讓農家小院變爲創收“聚寶盆”。如今,小庭院、大經濟的增收圖景正在鄉野間鋪開。當晨光掠過山樑溝壑,小小的庭院裡不僅承載着農戶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孕育着鄉村產業振興的無限生機與希望。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孫建榮 通訊員 郭海霞 馬蓉蓉 文/圖
責任編輯:馬和相
來源: 蘭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