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天河一甲子 紅旗渠精神最動容丨新聞特寫

河南廣電大象新聞記者 朱亞兵:60年前前輩們歷經千辛成功引水,紅旗渠滋養着林州大地,今天我們如何紀念紅旗渠精神呢?在紅旗渠通水60週年座談會上,國家省市領導與當年的修渠勞模、紅旗渠精神的踐行者以及專家學者等共同回憶那段修渠的歷史,共同探討今天我們將如何傳承紅旗渠精神?

修渠勞模 宋海蘇: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當年這麼高的小姑娘,十七、八歲,又是鬥炮眼,又是溜錘。好幾裡地去挑水,地都澆不開,收不上糧食來,對這個水渴望得都不行,只要水來了,所有問題都解決了,再難都不說,再苦也不說。

光明日報河南記者站站長 王勝昔:水貴如油,在這種情況下,肯定老書記楊貴就認爲林州最大的問題,人民的關切那就是水,三十萬人奮鬥十年,這個漳河水最終目的還是爲了人民,始終心懷人民,心懷羣衆。改變羣衆的這種生活的水貴如油的面貌。

中國科學院院士 河南大學校長 張鎖江:我的家鄉在河南林州胡家溝一個小山村。我清晰地記得小時候從離家二里遠的池塘挑水回家,一路走一路灑,洗臉水全家人用完也捨不得倒,紅旗渠帶來的不僅僅是水,更帶來了豐收,帶來了喜悅、帶來了希望。紅旗渠精神的核心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團結協作、無私奉獻,在我看來,其精髓在於把不可能變爲可能。

河南廣電大象新聞記者 朱亞兵:這次座談會上,大家暢所欲言,既是對人工天河一甲子的深情回望,更是一次向新徵程出發的動員令。時代的接力棒交給新一代,紅旗渠精神將繼續照亮我們前行的路!

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 主任 王建中:紅旗渠是先輩們留給平順和林州的寶貴財富,更是平順和林州兩地友誼的見證。在修建紅旗渠的過程中,詮釋了什麼是兄弟情誼。60年來我們的友誼也是經久不衰,歷久彌堅。

新華社河南分社副社長 總編輯 林嵬:我覺得紅旗渠精神,是我們共產黨人的一個傳家寶,它是一個生長的精神,歷久彌新,尤其是紅旗渠精神當中那種的不認命、不服輸敢於戰天鬥地的英雄氣概,穿越時空,當下,我們面臨着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和這個改革開放穩定的繁重任務,所以說越是在這個當下呢,紅旗渠精神越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