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林州:一渠長紅丨這一站
這一站,今天到安陽林州,看這座因一渠水而聞名的城市,經歷了怎樣的蛻變。
河南廣電大象新聞記者 王燕:這一站,有點贊。今天我們來到了安陽林州,來看看太行山下,紅旗渠畔,這座曾經創造了奇蹟的小城。
【紅旗渠紀念館】
河南廣電大象新聞記者 王燕:上世紀60年代,十萬林縣人用10年時間,在太行山絕壁上鑿出了一條“人工天河”紅旗渠。在紅旗渠紀念館,收藏着那段艱苦歲月最珍貴的記憶。買江老師你好。
紅旗渠建設特等模範 張買江:你好,王燕。這就是1965年的時候放水的場景。這就是我。
河南廣電大象新聞記者 王燕:這個就是您。
紅旗渠建設特等模範 張買江:在紅旗渠建設的最小的建設者。1960年,我父親犧牲在紅旗渠第一線。當年我才13歲,接替我父親去修渠,親自見證了紅旗渠通水。這就是當年除險隊長任羊成,他每天都是在懸崖峭壁上凌空除險。
【紅旗區青年洞風景區】
河南廣電大象新聞記者 王燕:你好斌強。
紅旗渠青年洞風景區工作人員 任彬強:你好。
河南廣電大象新聞記者 王燕:剛纔看凌空除險,既驚險又刺激。
紅旗渠青年洞風景區工作人員 任斌強:我就是在還原他們當時修渠的這個場景。我的外公任羊成,當時在虎口崖施工的時候,山上掉下一塊落石,砸斷了他三顆牙齒。他忍着痛,一直到完成任務。
河南廣電大象新聞記者 王燕:他們當時就是住在這個崖壁上嗎?
紅旗渠青年洞風景區工作人員 任斌強:對。青年洞是紅旗渠上最艱難的地段之一,當時組織了300位青年來修通這個青年洞。我們作爲新時代的青年,也要繼續發揚和傳承紅旗渠的精神。
【黃華鎮廟荒村】
河南廣電大象新聞記者 王燕:通渠後,林州原來乾旱缺水的村莊解決了吃水之難。這裡是廟荒村,我們看到紅旗渠水從這裡穿村而過。鬱書記。
林州市黃華鎮廟荒村黨支部書記 鬱林英:你好。
河南廣電大象新聞記者 王燕:聽說咱們村如今是鄉村振興的樣板。
林州市黃華鎮廟荒村黨支部書記 鬱林英:是的,過去廟荒村是一個窮山村,廟荒廟荒,連廟都荒。原來的糧食畝產是100多斤,通渠水後,糧食畝產500到800多斤。廟荒村一舉摘掉省級貧困村的帽子。以前的村民都是外出打工,現在也慢慢返鄉,回來搞特色種植、鄉村旅遊。我們也入選了中國美麗休閒鄉村。
【石板巖鎮高家臺村】
河南廣電大象新聞記者 王燕:在太行深山峽谷中,隱藏着一個傳統古村落。腳下是石板路,小溪從家門口流過,彷彿置身在山水畫中。王鎮長您好。
林州市石板巖鎮黨委副書記 鎮長王培麗:你好。這裡是太行山下遠近聞名的“畫家村”,隨處可見石板路,石板橋,還有石板房。高家臺村依託獨特的旅遊資源,發展寫生產業,盤活了村集體經濟。現在鎮上打造了太行畫谷旅遊度假區,成爲了集寫生接待、藝術培訓、休閒度假和民居體驗爲一體的國家級寫生勝地和特色鄉村旅遊目的地。
【林慮山國際滑翔基地】
河南廣電大象新聞記者 王燕:林州人就是不認命,不服輸,敢於戰天鬥地。走,讓我們去看看空中的林州有多美!林州人民曾經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人間奇蹟。如今,紅旗渠兒女正以永不懈怠的奮鬥姿態,續寫着新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