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城公路“繞”出“金溪之眼”,樹立依法行政的新“路標”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評論員 朱文龍
近日,江西撫州金溪縣的“金溪之眼”引發輿論關注。這是一棟矗立在G206繞城公路中間的二層樓房,因從空中俯瞰宛若一隻眼睛,而有此稱謂,其房主也被網民戲稱爲江西“最強釘子戶”。
徵地拆遷工作,不好做。房主往往安土重遷,且對拆遷補償有較高的期望值。政府部門和開發商制定補償標準也要依法依規,不可能無限度滿足房主的要求。這也是“釘子戶”存在的重要原因所在。
如何應對處置“釘子戶”?“金溪之眼”給出了一個很好的答案。
在徵收拆遷達不成一致的情況下,當地既沒有對房子進行強拆,也沒有斷水斷電逼房主低頭,而是選擇修改公路設計,不僅保留了房屋,還給房主留出了進出通道,配置了路燈,保障其出行安全。這一點,值得激賞!
通過“金溪之眼”,當地樹立起了一面依法行政的新“路標”。
面對“最強釘子戶”,當地並非無計可施。爲了修建公共設施,對“釘子戶”實施強拆此前多有先例。
但是,當地沒有簡單粗暴“抄作業”,放棄用“強”,選擇了“繞”。這一“繞”,繞出了“金溪之眼”,也實現了權力與權利的良好互動。
透過“金溪之眼”,也能看到當地對底線的堅持。
“釘子戶”的出現,多是因爲拆遷部門與房主未就利益訴求達成共識。金溪這個“最強釘子戶”出現,便是因爲對拆遷指標不滿。在一些地方,面對這個僵局,往往會爲了工程的順利完工,妥協退讓,不惜滿足房主的某些不切實際的“要價”,以犧牲公平爲代價追求效率。
這種做法不僅給公衆傳遞出“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的錯誤導向,還容易引發“破窗效應”,使得後續拆遷工作愈發難做。面對房主“一次性給出兩個拆遷指標”的訴求,當地始終堅守法律底線,在法律框架內與房主進行溝通協商。這樣的做法稱得上是依法行政的標杆。
這起事件也爲其他地方解決類似問題提供了一個思路:拆遷、徵地確實不容易,但是不論面臨的情況多麼複雜,都要尊重法律,尊重程序,依法行政。唯有如此,才能精準找到拆遷方與“釘子戶”的平衡點,守住公平底線,防止各種矛盾的產生。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