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他最難受的6檔股票!美資產管理CEO談31年生涯:人在失敗中學到,往往比從成功學到更多
圖/pixabay
作者:維塔利.凱茨尼爾森(Vitaliy Katsenelson)
如果投資是一門科學,可以透過公式反覆驗證假設,且每次都能導出相同的結果,那麼痛苦或許就是不必要的。雖然投資人可以在回顧損益表、資產負債表和財務比率後得出精確的數據,但卻永遠都無法獲得最完整且最完美的資訊,所以我們其實無法預測未來。投資的悖論在於完美的分析有時反而會換來錯誤的結果(倒楣),而不完美的分析有時反而會換來令人滿意的結果(走運)。
此悖論的背後是隨機性在作祟,然而,只要投資的時間夠長,就會發現倒楣和走運是會相抵的。很可惜,從短期(可能會長達數年)的角度來看,在股市上倒楣可能會讓人痛徹心扉。
投資失利後,想做的第一件事一定是搞清楚自己是倒楣,還是因爲分析過程出了問題。時間回到2015 年,當時我的痛苦主要來自六檔股票。我花了很多時間理性地重新分析每檔股票,最後發現其中一檔股票下跌不是因爲倒楣,而是因爲我的分析方式有誤,而其他五檔股票確實只是暫時被股市冷落。這五檔股票的基本面可能變弱了一些,但其公允價值卻沒有太大的變動。
我在其中幾檔股票上投了更多資金,其餘的則維持現狀。時間再快轉一、兩年,當初被我判斷爲分析失準的股票一直不見起色,但其他幾檔股票的表現都還算過得去,有些甚至超出我的預期(足以彌補其他股票造成的虧損)。
我想表達的是建立一個兼具系統性和理性的處理模式,以及在冷靜思考時(冷靜的定義是粉塵安靜地待在瓶底)記錄自己的研究歷程(包括猜測)和思維方式有多重要。
痛苦是投資生涯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一般大學的金融相關課程不會經常討論到創意和想像力,但這兩項元素卻是投資的核心。有了創意和想像力的幫助,我們才能將過去明確發生過的事物轉化成心智模型,去面對曖昧不明且充滿不確定因素的未來。
創意和想像力就像樂器,所有樂器都必須調音,而痛苦正好就是最厲害的調音師。
我舉一個例子,謝爾蓋.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Rach mani-noff)是二十世紀最有名的俄國作曲家,但在他的作品廣受世人喜愛之前,拉赫曼尼諾夫一直過着由失敗和痛苦交織而成的生活。
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一首交響曲於1879年在聖彼得堡首演,結果大獲差評,當時甚至有樂評拿這首曲子和埃及十災相比。除了欠缺排練的樂手,還有人說指揮帶着酒意上臺。拉赫曼尼諾夫事後寫道:「如果這首交響曲衆人耳熟能詳,那麼大家就會怪罪指揮;但如果一首曲子既名不見經傳,演奏起來又特別難聽,衆人就會怪罪作曲家。」
首演災難讓這位時年二十四歲的作曲家陷入整整三年的低潮期。在這三年間,他信心全失,一首曲子都沒創作出來。
然而,痛苦也擅於煽動,它會鑽進你靈魂的最深處,挖掘出連你自己都不認識的情緒和創意。在被痛苦折磨了三年後,謝爾蓋.拉赫曼尼諾夫創作出第二號和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以及《第二號交響曲》(Symphony No. 2)。我不知道拉赫曼尼諾夫是不是自願用這三年低潮交換創意,但處女作的失敗和隨之而來的痛苦確實爲他日後的成功奠定基石。
在投資界,痛苦會迫使我們檢視投資流程的所有層面,看見自己不足的地方。除此之外,痛苦還會激發創意,但只要願意接受它,並將痛苦視爲投資生涯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就會變成一個更優秀的人。沒有目標的痛苦是一場沒有意義的折磨,人在失敗中學到的,往往比從成功中學到的更多。
價值投資之父班傑明.葛拉漢(Benjamin Graham)在經濟大蕭條期間賠光所有家當,想必他當時一定感覺痛不欲生。
然而,這次慘痛的經歷也讓他寫出《證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以及價值投資聖經《智慧型股票投資人》(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投資帶來的痛苦給我帶來不少收穫,盤整市場的概念和我的第一本書都是我2002 年投資失利後的產物,那一年我親眼見證了我們推出的投資組合股價跌落谷底(不過當時我們確實高估了這些組合的價值)。後來我將這段經歷寫進書中,歸納出原因,認爲投資組合表現下滑是盤整市場本益壓縮導致。
我在2012 年再次經歷投資失利的痛苦,但我並沒有抱着學習的心態去處理這件事。若我當時能從中學到些什麼,或許2015 年股票下跌帶來的痛感就不會這麼強烈,也有可能我可以提前避開誤區。
2015 年的事件可能也是塞翁失馬,讓我將來免受更大的折磨,因爲我2016 年一整年都在檢討去年的投資策略。我之所以下定決心要調整IMA的投資流程,就是爲了類似事件再次上演。
就在我忙着修正投資流程,預防下一場災難出現時,我發現2015 年的痛苦回憶突然成了創意的涌泉。在這之前,我從沒想過自己體內竟然藏了這麼多創造力,而最後我也善用這股力量,將IMA的投資流程提升到另一個境界。現在回想起來,如果沒有2015 年那段經歷,我可能沒辦法完成這樣的創舉。
本文摘自樂金文化的《沉浸式人生:當代班傑明.葛拉漢教你用價值投資的智慧,找回富足與踏實的生活》
作者:維塔利.凱茨尼爾森(Vitaliy Katsenelson)
《富比士》雜誌:「當代的班傑明.葛拉漢。」以逆向投資思維而聞名。
出生於俄羅斯摩爾曼斯克,1991年移民美國,1997年加入位於丹佛的價值投資公司IMA,2007年任首席投資長,2012年任CEO。
凱茨尼爾森曾爲《金融時報》《巴倫週刊》《機構投資者》《外交政策》等財經出版物撰稿,着有《橫向市場:如何在無路可走的市場中賺錢》(The Little Book Of Sideways Markets)、《積極型價值投資:超越市場漲跌的贏家法則》(Active Value Investing: Making Money in Range-Bound Markets)等作品。
本書是他的第三本書,也是第一本非投資類作品。他的著作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