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女孩20歲從哈佛退學,不到30歲管理10億美金資產

提起華爾街,很多人會想到西裝革履的精英、按部就班的成功路徑 —— 名校畢業、進大公司、熬資歷往上爬。

但 28 歲的華裔姑娘 Eva Shang,偏要打破這套 “規矩”:

20 歲從哈佛退學,8 年後帶着自己的公司,手裡管着十億美金的資產。

更讓人動容的是,她的成功從來不是 “一個人的戰鬥”。

背後有個坐着輪椅的妹妹 Melissa,從小陪她對抗歧視、一起發聲,甚至連她創業的起點,都藏着給妹妹的一份溫柔。

這對姐妹沒什麼 “開掛” 的運氣,不過是抱着 “不服輸” 的勁兒,把別人眼裡的 “不可能”,一步步走成了 “我可以”。

01

從哈佛退學的 “叛逆者”

Eva 的童年,和 “精英” 兩個字沾不上半點邊。

三歲跟着媽媽移民美國,一家三口擠在賓州郊區的小房子裡。

媽媽是個普通精算師,工資剛夠養家;

妹妹 Melissa 生下來就有肌肉萎縮症,走不了遠路,大部分時間都得坐在輪椅上。

Eva7 歲就學會了幫媽媽做家務,給妹妹推輪椅、陪她讀書,小小的年紀就知道:

生活從來不會無緣無故給你偏愛。

但她沒怨過,反而把日子過成了 “向上爬” 的樣子。

在學校裡,因爲是華裔,偶爾會被同學排擠,她就用成績說話,最後考進了賓州排名第二的公立高中。

17 歲那年,她還陪着妹妹一起站上 TEDx 的舞臺,兩個人一起講《爲什麼殘疾女孩很重要》——

那時候她就想,以後一定要做些能幫到 “普通人” 的事。

後來她考上了哈佛,學法律,所有人都覺得 “這孩子出息了”。

按正常劇本,她應該暑假去律所實習、畢業當律師,慢慢擠入精英圈。

可真到了律所,Eva 卻越做越彆扭:她看到很多沒錢的人,明明佔理,卻因爲付不起律師費,連爭取正義的機會都沒有;

而自己要做的,不過是幫那些有錢的 “精英” 打打文書、走走過場。

“我不想當精英的‘跟班’,我想幫那些沒那麼多錢,卻需要公平的人。”

Eva 後來在採訪裡說。

想通這點後,她做了個讓所有人震驚的決定:2016 年,20 歲的她從哈佛退學了。

媽媽以爲她只是一時衝動,勸她 “先冷靜兩年,想通了再回學校”。

可 Eva 心裡早就有了方向 —— 她要自己創業,做一件能改變司法不公的事。

現在回頭看,那時候的她哪裡是 “叛逆”,不過是比別人更早想清楚:

自己要的不是 “名校光環”,而是能實實在在做事的機會。

02

輪椅上的 “發聲者”

Eva 常說,自己能走到今天,得謝謝妹妹 Melissa—— 如果不是妹妹當年的一個小願望,她可能永遠找不到創業的方向。

那是 Eva 剛上哈佛的第一年,Melissa 突然跟她說:“姐姐,我想要一個跟我一樣坐輪椅的玩偶。”

市面上的玩偶都是健康的小孩,Melissa 看着那些玩偶,總覺得 “沒有自己的樣子”。

Eva 心疼妹妹,就試着聯繫了美國一家玩具公司,還發起了 “爲殘疾女孩設計玩偶” 的請願活動。

沒想到,這個爲妹妹發起的活動,讓她認識了後來的創業搭檔黑格 —— 也是哈佛的學生,特別擅長搞數據。

兩個人聊起未來,越聊越投機:“既然我們能收集請願的信息,爲什麼不能收集法律數據,幫那些沒錢請律師的人呢?”

說幹就幹,他們找了兩臺二手電腦,在出租屋裡搭了個臨時網絡。

從哈佛法學院的系統裡收集了一大堆基礎數據,想把這些數據賣給有需要的人。

剛開始,沒人相信他們 —— 兩個沒畢業的學生,手裡就兩臺舊電腦,還想做 “法律數據”?

不少投資者直接把他們拒之門外,說 “你們太年輕,根本不懂行”。

直到有個創業顧問提醒他們:“光賣數據沒用,不如把數據用到訴訟融資上 —— 幫那些沒錢打官司的人出錢,贏了再分一部分收益。”

這句話點醒了 Eva,她想起在律所看到的那些無奈的人,更堅定了要做這件事的決心。

2017 年,他們終於拿到了第一筆投資,1000 多萬美元;

成立了一家叫 Legalist 的公司,專門用 AI 分析案件,給需要的人提供訴訟資金。

之後的路雖然還是難,但他們越走越順:

2019 年拿到 1 億美金投資,2022 年半年內又籌到 4 億美金。

8 年過去,Eva 真的做到了 —— 手裡管着十億美金的資產,成了華爾街少有的年輕女領導者。

而妹妹 Melissa,也沒停下自己的腳步。她從小就知道,不能因爲坐在輪椅上,就把自己當成 “需要被同情的人”。

小學時就跟着姐姐跑公益,幫殘障兒童發聲;

13 歲的時候,因爲找不到一本 “主角坐輪椅” 的書,乾脆自己寫了一本小說,叫《Mia Lee is Wheeling Through Middle School》;

主角就是個和她一樣的初中女孩,有煩惱也有夢想。

2017 年,她還在《紐約時報》上寫了篇文章,題目叫《有關殘疾的故事,不要悲傷》。

裡面有句話特別戳人:“別把我們當成‘悲慘的例子’,我們和你們一樣,只是面臨的挑戰不一樣而已。

想了解我們,不用同情,跟我們做朋友就好。”

現在的 Melissa,已經是哈佛大三的學生了,成績拔尖,還在學校辦了個叫 HUDJ 的俱樂部,專門幫殘障學生解決問題。

有人問她 “有沒有覺得自己不容易”,她笑着說:“姐姐一直陪着我,我沒什麼好怕的。”

03

姐妹倆的 “雙向奔赴”:最好的成長,是你幫我發光,我陪你闖

現在再看 Eva 和 Melissa,有人叫 Eva “女版比爾蓋茨”,有人誇 Melissa “殘障羣體的光”。

但在彼此眼裡,她們還是當年那個互相依靠的小姐妹 ——

Eva 還是會陪 Melissa 去參加活動,Melissa 也會跟 Eva 聊學校的趣事,提醒她 “別總忙着工作,記得休息”。

她們的故事,從來不是 “一個人厲害,帶着另一個人飛”,而是 “你幫我一把,我拉你一下” 的雙向奔赴:

Eva 因爲心疼妹妹,纔會關注殘障羣體,纔會在後來的創業裡堅持 “公平”;

Melissa 因爲想讓更多人看到殘障孩子的樣子,纔會發起請願、寫書發聲,反而給了 Eva 創業的靈感。

小時候 Eva 推着 Melissa 的輪椅去演講;

長大後 Melissa 坐在臺下,看着姐姐在華爾街的舞臺上發光,兩個人都活成了彼此的 “底氣”。

其實我們很多人,都沒有 “一出生就拿到好牌”—— 可能家境普通,可能遇到過歧視,可能有這樣那樣的 “不完美”。

但 Eva 和 Melissa 的故事告訴我們:“爛牌” 不一定會輸,關鍵是你有沒有 “不服輸” 的勁兒 ——

不服別人給你定的 “規矩”(比如 “哈佛退學就是失敗”),不服自己身上的 “標籤”(比如 “殘障就是弱勢”),更不服 “我不行” 這三個字。

就像 Eva 說的:“我從來沒想過要成爲誰眼裡的‘精英’,我只是想做一件自己覺得對的事,一直做下去。”

Melissa 也說:“輪椅困不住我的,我想走的路,再遠都能走到。”

這對姐妹花,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壯舉,卻用最樸素的 “堅持” 和 “陪伴”,告訴我們:

真正的成功,從來不是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而是帶着身邊的人,一起把日子過成自己想要的模樣。

而這份 “敢想敢做、互相托舉” 的勇氣,纔是比十億美金更珍貴的東西。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乾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