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羣衆的幸福感獲得感更加可感可及——畢節市各地以工作實效檢驗學習教育成效

深夜12點,黔西市生豬屠宰場燈火通明,農旅集團項目經理周發琴緊盯豬肉檢測、沖洗、裝車環節:“所有食材必須過五道檢測關,達標才能配送。”凌晨4點,配送中心工人爲每袋蔬菜貼上溯源二維碼。6點,15輛冷鏈車駛向學校。錦星一小校長唐智和教師在現場驗收時堅持“一看二摸三聞”,確保食材新鮮供應。

線下配送環環緊扣推進,在該市教育局設立的“校園食品安全智慧監管平臺”上,大屏幕上正實時顯示着公司配送情況以及各校食堂操作畫面、食材溯源數據和檢測結果等,真正實現360度無死角監管“校園餐”的質量安全。

小切口折射大轉變。在畢節,作風建設從不是抽象的口號,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全市各地以工作實效檢驗學習教育成效,它融入一牀棉被的溫度、一頓午餐的營養、一渠清水的奔流,最終沉澱爲羣衆臉上舒展的笑紋。

醫療服務暖民心

深夜的七星關區人民醫院,家屬等候區燈光柔和。患者張大爺的家屬裹着醫院提供的消毒棉被,眼眶溼潤:“真沒想到醫院能想得這麼細,這不僅是一牀被子,更是‘雪中送炭’的情意。”這些放置在顯眼處的“暖心棉被”,是醫院從羣衆需求出發,將羣衆所盼變爲手頭所做的具體實踐。

這看得見、摸得着的變化,正是畢節市醫療衛生系統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全力解決羣衆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交出的暖心答卷。

這份細緻入微的關懷,延伸到了就醫的各個環節。今年7月初,該院“週四普通門診免掛號費”政策實施滿月,惠及患者超5000人次。患者王阿姨的體驗尤爲深刻:“免了掛號費,流程也順了,一點不用等。”實現此效果的關鍵在於“一次掛號管三天”及按簽到順序動態調配複診與首診患者的創新舉措,讓平均候診時間縮短10分鐘,不僅減輕了羣衆經濟負擔,更顯著提升就醫體驗。

納雍縣婦幼保健院秉承“醫”心爲民辦事的初衷,5月,該院聯合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開展先心病專項義診。篩查中確診的一名患兒,經綠色通道獲得免費救治,順利康復出院,此舉爲患兒的家庭省下約3萬元的醫療費用。

“從來沒想過孩子能得到免費治療,孩子健康就是最大的福氣,感謝醫院給了我們生活的新希望。”孩子父母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今年以來,納雍縣婦幼保健院組織醫務人員攜帶設備深入鄉鎮,開展免費血壓血糖檢測、婦兒產科普查等“送醫下鄉”活動16次,惠及800餘人,免費發放藥品物資950餘份,總計爲羣衆減負42000餘元。

威寧自治縣人民醫院的溫暖則走向更廣闊的天地。醫護人員帶着模擬教具深入校園,手把手教孩子們海姆立克急救法和心肺復甦術。該縣第七小學六年級學生賈桓懿自信地說:“以前遇見這種情況只會慌,現在我也能夠救人了。”近兩年來此類急救培訓已陸續走進全縣6所中小學,1600餘名師生通過培訓從“旁觀者”變身“第一響應人”。

而在該縣人民醫院體檢中心開闢的“擁軍優屬綠色通道”,則讓30餘名軍屬享受專屬服務,兩小時內完成全套檢查。“真是把我們當親人一般對待。”軍屬胡思涵拿着體檢表,對導診護士連聲道謝。

校園餐桌安民心

“食堂阿姨做的菜可香了,每天四菜一湯,像家裡一樣。”七星關區甘河中心校食堂裡,五年級學生王瑞楠的餐盤堆得滿滿當當。

“校園餐”承載着學生的健康成長,事關千家萬戶,是教育領域的民生大事。畢節市各地各部門積極迴應羣衆關切,持續推動“校園餐”專項整治,不斷深化突出問題整改落實與鞏固提升,切實築牢“校園餐”安全和質量屏障,全力護航學生“舌尖上的安全”。

七星關區聚焦校園食品安全和膳食經費規範管理,通過升級詢價機制,調整爲只在批發市場詢價,按照微利原則控制企業利潤,並執行按月詢價、按周比價調價制度,確保食材價格動態低於發改部門提供的監測價格,實現採購食材價格大幅度下降。

如牛肉、雞蛋、菜油、洋芋、豬肉等下降幅度超過10%以上,每週節省5000餘元。節省的錢用來提高供餐質量,把豬肉供應量從原來每生50克增加到70克,從原來每餐“三菜一湯”提高到“四菜一湯”,增加了一個葷菜,並保證每天每名學生一個雞蛋或牛奶的供應量,每週增加1個牛肉或雞肉菜品。

赫章縣創新推出“3+X”帶量食譜——科學配比的兩菜一湯爲營養兜底,“X”則按學生喜好靈活添加菜品,實現了學生每天攝入的食材種類不少於12種,每週超過25種。“現在的午餐食材新鮮,還有牛奶水果。”學生王可欽說話時滿臉的笑容。

在保障營養的同時,赫章縣教育局對食材採購和餐費使用進行嚴格監管。通過大數據分析,精細化管理資金流向,確保每一筆錢都花在刀刃上。

創新實行食材“田間地頭直採”模式,與當地農戶、供應商長期合作,蔬菜、肉類等食材直接從產地直達學校食堂,既降低成本,又保證了食材的新鮮與安全。從採購源頭到後廚稱量,全程信息化追溯,杜絕浪費與截留現象。

在納雍縣第二中學,副校長陳策每週與學生共進午餐已成爲慣例。學校收回食堂自主運營權後,設立膳食意見箱,引入專業營養師設計食譜。青椒牛肉絲、紅燒排骨等新菜品上了餐桌,按需取餐模式更讓學生“吃光不浪費”。“以前菜品單一,現在每天不重樣。”八年級學生的反饋印證了改變。

綠水青山映初心

絕壁之上,水渠如銀鏈纏繞山崖。“以前吃水靠天,現在渠水通到家門口,再旱也不怕了。”七星關區生機鎮高流村村民望着崖壁上蜿蜒的水渠感慨道。

2024年,七星關區將“絕壁天渠”維護納入民生實事清單,啓動宋官灌區項目,對29條支渠除險加固,解決喀斯特地貌區羣衆用水難題。

如今,高流村村民自發組成志願服務隊,每月兩次清理渠內碎石、巡查隱患。“天渠是命根子,黨員帶頭幹,羣衆跟着上!”村民的樸實話語,折射出幹部作風轉變後羣衆參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性。

保護生態環境,並非一時之功,而是久久之勢。全市各地各部門持續深入推進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態系統功能穩步提升、生態環境底色更加亮麗。

生態“高顏值”催生經濟“高價值”。七星關區將作風建設融入綠色發展實踐,成立專項工作組攻堅碳匯申報難題,成功覈定12.05萬噸碳減排量,促成林業碳票落地。白馬山林場3020.9畝鬆杉林通過碳匯交易創造231萬元收益,生態賠償與農民增收實現雙贏。

在納雍縣董地鄉新華村,隨意傾倒的雞糞曾讓村民苦不堪言。執法人員發現後,當即督促清理路面、規範堆肥。幾天後回訪,臭氣消散,村道復淨。“道路乾淨了,空氣清爽了。”村民的眉頭終於舒展。

百里杜鵑管理區則依託200畝高山杜鵑花卉產業,打造森林康養基地,吸引遊客紛至沓來。“這裡山美水美,希望全國兄弟姐妹都來。”四川遊客劉春華的讚歎,正是生態紅利釋放的縮影。

作風建設如春風化雨,幸福成色於細微處積澱。當前,畢節市各地各部門在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中,堅持以學促幹,以幹踐行,將作風建設成效轉化爲促發展、暖民心的實際行動。

當納雍婦幼保健院爲患兒託舉生的希望,當黔西冷鏈車在深夜裡駛向學校的燈火,當七星關的碳票讓山林“呼吸”出財富,羣衆的笑臉便成爲最真實的註腳。幸福,正從一樁樁“關鍵小事”的落地生根中抽枝展葉,變得更加可感可及。

來源:畢節日報社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