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黨的創新理論紮根羣衆、熱傳網絡

在互聯網時代,如何進一步讓黨的創新理論傳播工作入腦入心,並引領羣衆把日子過得更加紅火?這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一道必答題。

6月10日,2025年中國網絡文明大會“黨的創新理論網上傳播分論壇”在安徽合肥舉辦。分論壇圓桌對話環節,由江蘇省廣播電視總檯黨委書記、臺長葛萊主持,五位來自不同領域的代表圍繞“組織羣衆踐行科學理論、共創美好生活”主題,解鎖多元視角,分享真知灼見,爲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傳播與實踐帶來新的啓發。

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也是吸引年輕人就業創業的熱土,僅以博羅縣爲例,就有近百萬的戶籍人口、幾十萬的外來人口。廣東省博羅縣委書記、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主任周耿斌介紹,博羅培育了一支“領導講黨課、專家講理論、羣衆講故事”的宣講隊伍,打造理論宣講“十個出來”模式,以可聽、可看、可感知的方式全方位宣講經典金句、羣衆關切、身邊人身邊事,破題基層黨委創新理論宣講工作,讓黨的創新理論傳播更走心、更出新。

山東榮成市建成涵蓋追夢講堂、暖心食堂等2000多個“文明實踐宣講點”,打造50餘輛“學習強國”“道德模範”等不同主題的理論宣講公交車,通過固定陣地與流動陣地相結合的方式,將理論宣講完全融入羣衆的生產生活場景之中。山東省榮成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隋豔秋介紹,榮成構建起理論傳播的“365”模式:以3種宣講形式、6類宣講隊伍、5級文明實踐宣講陣地,讓一年365天,每天都有宣講活動。榮成用“365”模式,生動闡釋理論傳播不是泛泛地“我說你聽”,而是要努力實現“精準抵達”,讓羣衆沉浸式感知到思想的魅力和實踐的溫度。

“理論宣講活動要充分結合羣衆實際情況。”這是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區文明實踐員塗睿帶來的思考。塗睿介紹,全省文明實踐員在實際工作中,找準羣衆“當前流行”的熱門點,抓住羣衆“急難愁盼”的關鍵點,緊貼羣衆“喜聞樂見”的需求點。這些舉措,打通了“學”與“做”的轉化通道,讓理論在傳播時不僅“說得對”“學得好”,更能在實踐中“用得上”“用得好”。

曾經閉塞落後的下黨鄉,如今成了網上熱推的“紅色旅遊新地標”。“中國好人”、福建省壽寧縣“難忘下黨”主題館講解員劉明華見證了35年來下黨鄉的歷史嬗變。劉明華介紹,下黨鄉組建了“三進下黨”志願宣講隊。如今,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形式拓展宣講陣地,讓“弱鳥先飛”理念與“滴水穿石”精神傳遍全國。這些年,下黨鄉文旅產業融合發展,鄉村振興隊伍不斷壯大,黨的創新理論從“聽在心裡”變成“幹在手上”,實實在在地結出“金果子”,釀出了好日子。

理論傳播需要線下深耕,也需要線上發力。合肥日報傳媒集團編輯出版中心網站編輯部主任、“皖中評”融媒體工作室負責人潘琳琍分享了“皖中評”的案例。作爲安徽首個市級融媒體原創網評欄目,“皖中評”欄目搭建起用“泥土味”代替“艱深感”、用“指尖點”撬動“心尖熱”、用“辦實事”架起“連心橋”的三座橋。“皖中評”以“民生冷暖”爲切入點,將羣衆轉化爲傳播的生力軍,通過媒體專注傳遞愛心,以共情話語搭建橋樑,讓主流價值“聽得見”“融得進”。

在推進黨的創新理論大衆化尤其是網絡傳播過程中,理論闡釋既要飽有深度,又要鎖住鮮活。葛萊分享了江蘇省廣播電視總檯在用全媒體視聽語言宣傳闡釋黨的創新理論實踐路徑的成功案例。2023年至2025年,江蘇省廣播電視總檯接連推出大型通俗理論節目《中國智慧中國行》《文耀中華》。《中國智慧中國行》聚焦十個代表中華文明智慧結晶的核心理念,生動闡釋了“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的內在邏輯和時代價值;《文耀中華》緊緊圍繞習近平文化思想,開啓一場追光之旅。葛萊介紹,這兩檔節目在30多家衛視和各大重點視聽網站播出,全網超百家重點新聞網站轉發,實現了口碑熱度的雙豐收。葛萊認爲,唯有用心、用情去創作精品,纔可以講好黨的創新理論,才能夠始終與人民同行、爲時代發聲。

把黨的理論傳到千家萬戶、百姓心坎,離不開制度的有力保障。周耿斌表示,博羅創新構建“陣地+保障”兩項機制,爲黨的創新理論傳播提供更強動能。隋豔秋介紹,榮成早在2012年就啓動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通過“美德+信用”機制,全面激活羣衆踐行科學理論、參與文明實踐的內生動力。

面對分衆化、圈層化的傳播生態,與會代表形成共識,通過有力度、有溫度的理論傳播,精準供給、靶向發力的理論宣講,“小切口”“貼民心”的組織實踐,守正創新的媒體革新,纔可以讓科學理論網上網下傳播既精準破圈,又引發共鳴。

黨的創新理論傳播,根在“爲人民”,路在“靠人民”。五位來自一線的代表用“帶着露珠、沾着泥土”的生動案例,勾勒出科學理論紮根羣衆、熱傳網絡的N種可能。葛萊表示,期待大家網上網下一體發力,用心用情久久爲功,進一步組織羣衆踐行科學理論、共創美好生活,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凝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學習強國”記者賈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