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伊濱:創新理論宣講,讓黨的聲音走進百姓心田

在洛陽市伊濱區諸葛鎮南宋社區的文化廣場上,一場別開生面的理論宣講正在上演。56歲的村民宋留旺,用樸實的“紅薯經”闡釋共同富裕理念,贏得現場羣衆陣陣喝彩。他說:“單種紅薯不賺錢,咱就抱團搞粉條加工,跟着黨的政策找準路子!”這場帶着泥土芬芳的宣講,生動展現了伊濱區創新理論傳播的積極探索與實踐成果。

近年來,伊濱區聚焦基層理論宣講面臨的“誰來講、講什麼、怎麼講”三大關鍵命題,積極推出一系列創新舉措,致力於打通理論傳播的“最後一公里”。2024年,伊濱區累計開展各類宣講490餘場,直接惠及羣衆達2.9萬人次,走出了一條具有鮮明特色的理論大衆化之路。

在宣講隊伍建設上,伊濱區構建起“專家+青年+百姓”的立體宣講矩陣。領導幹部發揮政策理解優勢,爲羣衆解讀政策要點;青年代表結合自身成長經歷,暢談理想信念,傳遞青春力量;百姓名嘴則用身邊故事,講述發展變化。例如,青年宣講團在中考前夕走進諸葛中學,以親身經歷解讀教育政策,爲學生和家長答疑解惑;河洛大鼓傳承人張懷生將黨的二十大精神巧妙地譜寫成鼓曲,帶着《童謠聲聲唱中華》走進60餘個社區。如今,全區已培育出“理響伊濱”“鄰里課堂”等特色宣講品牌,讓理論宣講既有深度又貼近羣衆生活。

爲了讓理論宣講更符合羣衆需求,伊濱區建立了“需求清單+特色案例”的內容供給機制。黨校副校長田麗莉在譚翟社區的宣講中,用“淘米水重複用、垃圾分類做仔細”等生活案例詮釋生態理念。伊濱區還將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等民生關切內容融入宣講,積極開發“智慧農業創新路”“鋼製傢俱闖世界”等本土教材,實現政策解讀與羣衆期盼同頻共振。

在傳播形式上,伊濱區融合傳統非遺與現代傳播手段,打造“線下沉浸+線上互動”雙軌模式。線下通過書畫展覽、戲曲聯唱等文藝形式,開展場景化宣講;線上藉助“E起說理”等新媒體專欄,推出150餘篇短視頻、圖文解讀。其中,張懷生的河洛大鼓理論宣講作品網絡點擊量超百萬,真正實現了“一臺大鼓響,理論傳四方”的傳播效果。

目前,伊濱區正積極建立“羣衆需求—實踐案例—理論闡釋”三位一體的內容生產機制,大力推行“點單式”宣講,將理論宣講與志願活動、文藝創作等深度融合,持續打造具有伊濱特色的理論宣講產品,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在基層紮根更深、傳播更廣。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