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 AI 股嚇傻的 MIT 報告到底講了什麼?

MIT在報告中表示,對生成式AI的投資「95%的機構得到零回報」。路透

麻省理工學院(MIT)所屬的 NANDA 計劃最新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儘管生成式 AI 被視爲企業利器,但絕大多數用來推動營收快速成長的計劃並未如預期奏效。

這份以《GenAI Divide: State of AI in Business 2025》爲題的報告指出,各界爭相導入強大的新模型,但實際上只有約 5% 的 AI 試點計劃能讓營收大幅提升,絕大多數最終停滯,對公司財務幾乎沒有可見的影響。這份研究訪談 150 位主管、調查350 名員工,並分析 300 件公開 AI 專案,發現成功和失敗案例呈現明顯落差。

報告主撰者、MIT 媒體實驗室(Media Lab)「Connected AI」小組負責人查拉帕利(Aditya Challapally)說:「有些大型企業的試點以及部分新創公司確實在生成式 AI 上表現出色。」他舉例說,19、20 歲年輕人帶領的新創公司,「營收在一年內就從零跳升到 2,000 萬美元,因爲他們能聚焦解決一個痛點、精準執行,並與善用其工具的企業形成良好合作。」

不過,涵蓋調查的公司中,有 95% 導入生成式 AI 仍成效不彰。核心問題不在於模型品質,而是工具和組織的「學習落差」。雖然高層常將責任歸咎於法規或模型效能,但 MIT 的研究顯示,癥結在於企業整合不良。查拉帕利解釋,像 ChatGPT 這類通用工具對個人來說很有彈性,因此能發揮效果,但在企業環境中因無法隨工作流程學習或調整,常陷入停滯。

研究也揭露資源分配不當。超過一半的生成式 AI 預算花在銷售和行銷工具,但 MIT 發現真正投資報酬率最高的,是後臺自動化,取代了業務流程外包、降低外部代理成本,並精簡營運流程。

企業如何導入AI相當重要。向專業供應商採購AI工具並建立合作關係的成功率約67%,但內部自行開發的成功率僅佔三分之一。

其他成功的關鍵因素,還包括授權一線主管、而非僅靠中央AI實驗室來推動導入,並選擇能夠深度整合並隨時間調整的工具。

勞動力結構的衝擊已經出現,特別是在客服和行政職位。企業並未大規模裁員,但不再增補出缺的職位。最多的變化集中在過去因被視爲低附加價值而外包的工作。

延伸閱讀

美科技股爲何大跌?MIT 報告稱「95%生成式 AI 投資零回報」嚇壞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