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大跌的導火索,這篇MIT的報告有什麼特別?
一份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報告,揭示了企業在AI投資上的嚴峻現實,這篇報告與OpenAI首席執行官對AI泡沫的警告共同作用,打破了華爾街的樂觀情緒,並引發了科技股的急劇拋售。
週二,美股科技板塊遭遇重挫,以科技股爲主的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下跌1.4%,創下自8月1日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藍籌股標準普爾500指數也收低0.7%。
AI熱潮的核心受益者英偉達下跌3.5%,軟件公司Palantir和芯片設計公司Arm分別重挫9.4%和5%。與此同時,防禦性板塊如消費必需品、公用事業和房地產則逆勢上漲,凸顯出資金從高風險、高動能的科技股中輪動出來的明顯趨勢。
市場動盪的直接導火索,指向了MIT週一發佈的一份關鍵報告。該報告指出,高達“95%的企業從其生成式AI投資中獲得的回報爲零”。這一結論,疊加OpenAI首席執行官Sam Altman近期關於“投資者過於興奮”可能正在形成AI泡沫的言論,嚴重打擊了市場信心。
此次拋售集中在年內表現最佳的股票上,讓投資者開始重新審視支撐本輪大漲的核心邏輯——AI能否真正、快速地轉化爲企業利潤。
報告揭示的“AI鴻溝”
交易員口中“嚇到人們”的報告題爲《生成式AI鴻溝:2025年商業AI現狀》,由MIT的NANDA項目發佈。報告的核心發現是,儘管企業對生成式AI充滿期待,但絕大多數項目未能產生實際的財務影響。
一位接近某數十億美元規模美國科技基金的交易員表示,“這個故事正在讓人們感到恐慌。”
報告基於對150名企業領導者的訪談、對350名員工的調查以及對300個公開AI部署案例的分析。結果顯示,只有約5%的AI試點項目實現了收入的快速增長,而絕大多數項目停滯不前,對公司的損益表(P&L)沒有產生任何可衡量的影響。
報告主要作者Aditya Challapally解釋說,問題的核心不在於AI模型本身的質量,而在於企業內部工具和組織的“學習差距”以及存在缺陷的整合策略。許多高管將失敗歸咎於監管或模型性能,但MIT的研究直指企業集成過程中的問題。
例如,像ChatGPT這樣爲個人設計的通用工具,因其靈活性而大受歡迎,但在企業環境中卻常常碰壁,因爲它們無法從特定工作流程中學習或適應。
成功的少數與失敗的多數
報告進一步剖析了AI部署成功與失敗的關鍵差異。成功的少數,例如一些初創公司,其策略是“選擇一個痛點,出色地執行,並與使用其工具的公司建立明智的合作伙伴關係”。Aditya Challapally舉例稱,一些由年輕人領導的初創公司“收入在一年內從零躍升至2000萬美元”。
然而,對於數據集中95%的公司而言,AI實施效果不佳。報告發現,超過一半的生成式AI預算被用於銷售和營銷工具,但最大的投資回報(ROI)實際上來自後臺辦公自動化,如削減業務流程外包和外部機構成本。
另一個關鍵發現是“購買”優於“自建”。從專業供應商處購買AI工具並建立合作關係的成功率約爲67%,而企業內部自行構建系統的成功率僅爲三分之一。Aditya Challapally指出,儘管許多公司傾向於構建自己的專有工具,但數據顯示這種“單幹”模式的失敗率要高得多。
這一發現對那些投入巨資試圖建立專有AI系統的公司構成了直接挑戰,並引發了市場對這些公司資本支出效率的質疑。報告還指出,成功的關鍵因素包括賦予一線經理而非中央AI實驗室推動應用的權力,以及選擇能夠深度集成並隨時間推移而適應的工具。
估值壓力與市場情緒轉向
這份報告的出現,恰逢市場對科技股高估值的擔憂日益加劇之際。據彭博社數據,納斯達克100指數的預期市盈率爲27倍,比其長期平均水平高出近三分之一。這種拉伸的估值爲市場回調埋下了伏筆。
Sam Altman的警告更是火上澆油。他坦言,“我確實認爲一些投資者可能會損失很多錢”,並承認市場會出現“非理性繁榮的時期”,這進一步加劇了投資者的疑慮。
Irving Investors的投資組合經理Jacob Sonnenberg表示:“市場一直很火爆,但今天你看到了資金從許多非常熱門、高動量的股票中輪動出來。”
實際上,市場對任何有關AI的負面消息都高度敏感。
今年1月,DeepSeek宣佈以遠低於美國競爭對手的算力取得了技術突破,就曾一度引發市場動盪。雖然股價隨後反彈,但這一事件凸顯了投資者情緒的脆弱性。
週二的拋售再次證明,在AI熱潮持續數月後,任何質疑其商業化落地能力的證據都可能成爲市場回調的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