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食安辦發佈提示:夏季科學防範食源性疾病

夏日炎炎,氣溫攀升,各類新鮮瓜果與清涼美食成爲市民餐桌上的“常客”。然而,高溫潮溼的環境也爲細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及寄生蟲提供了絕佳的繁殖條件,使得食源性疾病進入高發期。爲保障市民飲食安全與健康,泉州市食安辦發佈夏季食源性疾病預防提示,幫助市民科學防範風險。

食源性疾病夏季高發

市食安辦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食源性疾病是指通過吃飯、喝水或其他進食行爲導致細菌、病毒進入人體內引起的各種疾病,包括腸道傳染病、食物中毒、胃潰瘍、胃炎、人畜共患傳染病等。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約有6億人因食用受污染食物而患病,其中夏季病例佔比顯著高於其他季節。

當環境溫度達到30℃—37℃時,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等常見食源性致病菌會以驚人的速度繁殖。例如,在37℃的環境中,大腸桿菌每20分鐘就能繁殖一代,原本少量的細菌在幾小時內就可能達到致病數量。剩菜、剩飯、肉類熟食等在常溫下放置超過2小時,就可能滋生大量細菌。

同時,夏季空氣溼度大,水果、蔬菜表面容易附着水分,爲黴菌生長創造了條件。高溼度爲微生物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它們就像得到了“能量補給”,在食物中大量繁殖,導致食物變質。同時,肉類、海鮮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在高溫下脂肪氧化速度加快,蛋白質也容易分解,產生酸臭等腐敗氣味。即使是密封包裝的食品,在高溫環境下儲存不當,也可能出現脹袋、變質現象。

此外,夏季人們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也增加了感染食源性疾病的風險。天氣炎熱,人們喜歡吃一些生冷食物,如生魚片、涼拌菜、冰淇淋等,這些食物如果在製作過程中衛生條件不達標,或者存放不當,就很容易被寄生蟲、細菌污染。此外,街頭夜市的燒烤、大排檔等,由於食材來源複雜、加工環境簡陋,衛生條件難以保障,增加了食源性疾病的感染風險。

各種食源性疾病危害大

夏季常見的食源性疾病的類型包括細菌性食源性疾病、病毒性食源性疾病等,每一種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和危害。

在衆多食源性疾病中,細菌性食源性疾病是夏季最爲常見的食源性疾病類型。致病菌主要有沙門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這些細菌廣泛分佈在自然界中。沙門氏菌常潛伏在肉、蛋、奶及其製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偏愛海鮮,在夏季,人們常食用的涼拌海鮮、未熟透的海鮮料理等,若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就容易引發疾病;金黃色葡萄球菌容易污染高蛋白食品,在高溫天氣下,放置時間過長的奶油蛋糕若被金黃色葡萄球菌污染,食用後就可能引發中毒。

病毒性食源性疾病同樣不容小覷,諾如病毒、甲肝病毒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諾如病毒傳播能力極強,可以人傳人,也可以通過食物和水傳播。一旦感染,患者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尤其是兒童和老人,患病風險更高,症狀也可能更嚴重。甲肝病毒主要通過被污染的食物和水傳播,感染後會導致甲型肝炎,患者可能出現黃疸、乏力、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症狀,對肝臟功能造成損害。

寄生蟲食源性疾病也較爲常見。夏季人們喜歡食用淡水魚蝦、螺類等,這些食材若未煮熟煮透,可能攜帶肝吸蟲、肺吸蟲、薑片蟲等寄生蟲。這些寄生蟲通過被污染的食物進入人體,比如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有寄生蟲幼蟲或蟲卵的肉類、海鮮、蔬菜等。這些寄生蟲或蟲卵在人體內寄生、繁殖,會對人體組織和器官造成損害。

夏季氣溫高、溼度大,這種環境非常有利於真菌的繁殖和產毒,從而導致真菌毒素食源性疾病的產生。隨着夏季氣溫升高,食物更容易變質,若儲存不當,比如沒及時冷藏、暴露在空氣中時間過長等,就爲真菌污染提供了機會。若食用發黴的花生、玉米、堅果或腐爛的水果,則可能導致肝臟損傷、神經系統中毒等後果。

此外,還有有毒動植物性食源性疾病。自然界中,一些動植物本身含有毒素,如果誤食或食用方法不當,就會引發食源性疾病。有些消費者喜歡吃野菜,但一些有毒植物與可食用的野菜外形極爲相似(如毒芹與水芹),誤食會引起中毒,輕者表現爲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症狀,重者可能出現呼吸困難、昏迷等症狀,甚至危及生命。

多方面預防食源性疾病

科學預防食源性疾病,一是要把好食材採購關。消費者在購買食品時,要選擇正規的超市、農貿市場,避免在流動攤販處購買來源不明的食品。仔細查看食品的生產日期、保質期、儲存條件等信息,不購買包裝破損、脹袋、有異味的食品。選購肉類、海鮮時,注意觀察其色澤、質地,避免購買變質食材。對於蔬菜水果,儘量選擇當季、本地產品,減少運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污染。

二是規範食物儲存方式。生熟食物要分開存放,避免交叉污染。可以使用不同顏色的保鮮盒或塑料袋區分生熟食品,生肉、海鮮等放在冰箱下層,熟食、即食食品放在上層。冰箱冷藏室溫度設置在4℃以下。冷凍室溫度設置在-18℃以下,定期清理冰箱,及時丟棄過期或變質的食物。對於未食用完的剩菜剩飯,應及時放入冰箱冷藏,並在24小時內食用完,再次食用前要徹底加熱。

三是確保食物加工安全。加工食物前要先洗手,保持廚房用具、檯面清潔。刀具、砧板要做到生熟分開,避免生肉上的細菌污染其他食物。烹飪食物時要確保徹底燒熟煮透,肉類、海鮮等食物內部溫度應達到70℃以上;蛋類要注意煮熟。夏季在家裡製作涼拌菜時注意手和餐具的清潔,蔬菜洗淨後用開水焯燙,不添加生的海鮮或肉類;調料要保持清潔,避免使用變質的醬料,一些調料由於保存不當可能發生變質,特別是已經開封的調料,如蠔油、番茄醬、沙拉醬、辣椒醬和花生醬等,由於接觸空氣容易受到污染,細菌滋生。

同時,人們要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儘量少吃生冷食物,如需食用,要選擇衛生條件良好的餐廳。外出就餐時,要注意餐廳的環境衛生、餐具消毒情況,避免食用路邊攤的食物。飯前便後要洗手,使用公筷公勺,減少交叉感染的機會。餐具不清潔也是個容易被忽視的問題,如果餐具沒有清洗乾淨,上面殘留的食物殘渣會成爲細菌滋生的溫牀,下次使用時就會污染食物。還有人用不乾淨的抹布擦拭餐具,這也會將抹布上的細菌帶到餐具上。(泉州晚報融媒體記者 陳雲青 通訊員 陳銀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