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最多金門263件補助涉利衝法 政風處籲修法聚焦公益本質
金門縣政風處長王育俞今到縣議會臨時會專案報告指,監察院自今年2月至7月陸續函調縣府資料,共調取263件補助與交易案,實際裁罰件數與金額,預計12月監察院調查報告纔會正式確認。記者蔡家蓁/攝影
金門縣政府及所屬機關、學校近2年補助與交易案中,疑有上百件涉及違反「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遭監察院立案調查。縣政風處長王育俞今在縣議會臨時會專案報告指出,監察院自今年2月至7月陸續函調縣府資料,共調取263件補助與交易案,部分牽涉議員及其關係人;實際裁罰件數與金額,預計12月監察院調查報告纔會正式確認。
根據政風處報告,未依規定「事前揭露關係人身分」的有75件,「事後未公開」的有121件。王育俞說,補助案依法須經三道程序:一是縣府須先公開補助資訊;二是申請者若與公職人員具備公職人員利衝法所規定的身分關係,必須主動揭露;三是機關要在30天內公開申請者與公職人員關係。若有違規,原則採「一案一罰」,未事先揭露與未事後公開類型,每件5萬元起跳,其餘違規補助或交易,每件1萬元起跳。
他舉例,有議員兼任社區或社團理事長時申請補助,縣府須先公開補助資訊,議員也要自行揭露身分關係,最後機關還要在期限內公告,補助者與社團間關係;若任何一個環節出錯,整案都可能被認定違法。
常見違規情形包括:民間團體未事前揭露身分、承辦單位未事後公開身分關係,若機關人員異動就可能造成資料遺漏。像先前金門體育會申請舉辦「金門鐵人三項挑戰賽」,理事長歐陽儀雄、副理事長蔡其雍皆具議員身分,引發爭議後,該會已於9月主動函請縣府停辦活動。
王育俞指出,這次金門恐遭監察院列爲「全臺最多件」的縣市,「顯示我們在法令認知與行政程序上,確實還有改進空間」。縣府目前已展開補強措施,包括研擬內部注意事項、設立專責窗口、開發自我檢核APP、製作FAQ問答集,並於10月初召開跨部門說明會,邀請監院、議會及各局處參與。
議員吳佩雯建議,縣府首長與承辦人員異動頻繁,建議應強化採購與廉政教育訓練,鼓勵同仁取得專業證照,以降低違法風險。王育俞迴應,政風處已規劃將相關課程納入常態培訓,落實「行政一體、廉政同行」。
政風處也坦言,利衝法雖提升透明度,但部分案件責任歸屬不盡公平;有關係人反映,曾依通知申請補助並完成揭露,卻因機關未公告而被罰,對守法民衆並不公允。此外,金門宗族網絡緊密,許多公職人員被推舉爲社團幹部,即使未參與決策也被列入風險名單,造成地方熱心民衆不敢再參與公共事務。政風處建議,未來修法方向應聚焦補助是否真正用於公益,加強事後稽查機制,才能兼顧防弊也不會扼殺地方參與的熱情。
金門議員吳佩雯建議,縣府首長與承辦人員異動頻繁,建議應強化採購與廉政教育訓練,鼓勵同仁取得專業證照,以降低違法風險。記者蔡家蓁/攝影
金門縣議會臨時會今天進行「公職人員及其關係人違反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案件調查結果」專案報告,縣長陳福海(中)會後與議員董森堡(左)等人交換意見。記者蔡家蓁/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