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塑膠公約破局 彭啓明:須觀察氣候公約骨牌效應
環境部今中午召開「聯合國塑膠公約INC-5.2會議階段性進度說明」記者會,當時談判尚未結束。記者葉冠妤/攝影
「全球塑膠公約」第五輪談判第二階段(INC-5.2)宣告破局。環境部長彭啓明受訪時說,塑膠與民生相關,美國關稅也可能是因素之一,當各國面臨經濟發展、通膨等壓力,公約要通過很難,後續也必須觀察是否產生骨牌效應,影響氣候公約。
原定昨日落幕的原訂昨日落幕的「全球塑膠公約」談判,因主席於13日公佈的新版草案刪除「塑膠減產」條文,引發多國強烈反彈,大會主席瓦迪維索(Luis Vayas Valdivieso)因此宣佈今日再議,但各國在塑膠減產、化學品添加等議題上仍意見分歧,兩份草案版本均無法取得委員會共識,最終宣告破局。
彭啓明表示,就氣候公約經驗來看,如COP3的京都議定書、COP21的巴黎氣候協定,當時都有一個特別關鍵國家主導,而這次的塑膠公約多是專業技術談判,破局就很有可能發生,只能期待再談,就跟氣候協定一樣,一直談一定會有結果,他抱持希望。
彭啓明說, 當國內搞不定、國際公約就很難搞定,尤其塑膠很敏感,跟民生有關,各國都有一些考量。他認爲美國關稅有可能是因素之一,因爲各國經濟發展、通膨等壓力會跑出來,在這氛圍之下,要通過的確有點難,後續也必須觀察氣候公約會不會產生骨牌效應,不過目前還沒看到各國氣候退縮。
他說,通常國際公約要過,主辦國要有厲害政治手腕,解決兩百個國家分歧意見,這次專業談得比較多,過的機會不高,看下一次談判有沒有國家願意承擔,談判是重要關鍵。
至於臺灣的減塑政策是否受影響?彭啓明說,臺灣推動減速的決心堅強,國人某方面有高度共識,但也不會直接要求大家以後都不準用塑膠袋,必須透過系統性改變、商業化支持纔有可能成功。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長賴瑩瑩提及,臺灣已經有做到全生命週期管理,源頭減量、綠色設計等大方向都已展開,現階段示範,未來將透過資源循環推動法加強法制,強制規範。
針對源頭減量,賴瑩瑩說,環境部一次性產品減量目標增爲六大項,跟公約精神一致,環境部也開放減量里程碑許願池專區至八月底,廣納民衆對建議,預計年底推出2035年的一次性塑膠產品減量期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