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骨牌效應:聖嬰現象致東南亞害蟲跨境威脅陸糧食安全
氣候骨牌效應:聖嬰現象致東南亞害蟲跨境威脅陸糧食安全。圖爲江西抓搶農時以無人機在田間「飛防」助力糧食穩產。(大陸央視)
氣候骨牌效應:聖嬰現象致東南亞害蟲跨境威脅陸糧食安全。圖爲江西抓搶農時以無人機在田間「飛防」助力糧食穩產。(大陸央視)
澎湃新聞14日報導,北京大學聯合德國萊布尼茲協會下的農業景觀研究中心等中外科研機構,近日在國際期刊《自然·食品》發佈研究表明,在聖嬰現象影響下,東南亞遷飛性害蟲將大量繁殖,並跨境遷移至中國大陸,導致華南水稻病蟲害加劇,對水稻產量產生潛在影響。這意味着,大尺度氣候波動,藉由跨境聯動機制,影響糧食產量,他國氣候變化,最終可能引起大陸糧食安全問題。
過去研究多聚焦於聖嬰現象-南方濤動(ENSO)導致極端天氣對農業直接影響,這項研究則首次系統揭示其間接影響鏈條——通過改變害蟲遷移路徑威脅糧食安全。
論文第一作者、德國萊布尼茨農業景觀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王琛智說:「研究發現,農作物對氣候變化的響應不僅限於『本地氣候-本地作物』的關係,還有區域聯動與跨境的過程,這可以理解爲『糧食安全命運共同體』。」
研究團隊發現,聖嬰現象事件期間,中南半島冬季通常更加溫暖溼潤,這提升了稻飛蝨、稻縱卷葉螟等害蟲的越冬生存率和繁殖能力。與此同時,聖嬰現象在次年春季引發異常強勁的西南季風,又爲這些蟲害遷移創造了「空中通道」,促使其大量遷飛至華南水稻主產區,給當地病蟲害防治工作帶來巨大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發現,儘管近年來從東南亞遷飛而來的害蟲活動日益頻繁,但其短期內尚未造成華南水稻作物大幅度減產。過去50年間,大陸病蟲害發生率持續增長,但實際作物損失率卻逐漸降低,這背後得益於持續不斷的巨大病蟲害防治投入和制度化植物保護體系的支撐。
然而,這並不足以讓人高枕無憂,論文通訊作者、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副教授王旭輝表示,「這就好比骨牌效應,聖嬰現象首先在東南亞按下蟲害暴發的啓動鍵,再通過大氣環流把災害傳導到大陸。這種跨區域、多環節的致災機制表明單純加強國內防控可能事倍功半。」
華南的水稻種植以小農戶經營爲主,對於個體農戶而言,其應對病蟲害的風險防禦能力較低,難以實現有組織、有規模的防治投入。
王旭輝表示,當下病蟲害跨國治理存在結構性缺陷。「中國已經建立了覆蓋全國的多層級病蟲害監測網路,然而在東南亞主要蟲源地卻沒有。如果不能在源頭遏制蟲害,只在中國這個遷徙目的地控制的話,防治成本將越來越高。」
研究團隊在論文結論強調,爲應對氣候變化背景下農業病蟲害,絕不能只是「管好自己」,而必須建立跨區域、全鏈條的國際合作機制。
對於未來的跨國治理路徑,王旭輝認爲,「當務之急是在蟲害來源地協助他們建立一個完善的監測系統,將植物保護的『中國經驗』傳遞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