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罕見病寶寶接受定製基因療法重獲新生

5月16日消息,近期,美國賓夕法尼亞州醫生使用基因編輯工具CRISPR治療了一名患有罕見致命遺傳病的新生兒。科學家稱,這項技術未來或可惠及數百萬患者。

一名患有罕見致命遺傳病的新生兒在接受爲其量身定製的實驗性基因編輯療法後,正在健康成長。

研究人員在最新發表的論文中描述了這一病例,稱這名來自賓夕法尼亞州克利夫頓海茨的嬰兒KJ·馬爾多恩(KJ Muldoon)是首批通過個性化基因療法獲得成功治療的案例之一。這種療法旨在修復會導致半數患病嬰兒夭折的關鍵性微小基因缺陷。儘管普及類似的個性化治療尚需時日,但醫生們希望,這項技術終有一天能幫助更多罕見病患者。長期以來,他們的病情都因過於罕見而被基因醫學進步浪潮忽視。

賓夕法尼亞大學基因編輯專家基蘭·穆蘇努魯(Kiran Musunuru)博士表示,“這是將基因編輯療法用於治療各種罕見遺傳病的第一步。”他參與的這項研究成果本週四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

據統計,全球約有3.5億罕見病患者,其中大多數疾病均爲遺傳性疾病。馬爾多恩出生後不久就被確診爲患有嚴重CPS1缺陷症,專家估計這種疾病發病率約爲百萬分之一。患兒體內缺乏代謝氨的關鍵酶,導致血液中氨積聚引發全身中毒。部分患者可選擇肝移植。

考慮到KJ的生存概率,34歲的父母凱爾·馬爾多恩(Kyle Muldoon)和妮可·馬爾多恩(Nicole Muldoon)一度擔心會失去愛子。

“我們反覆權衡所有選擇,仔細詢問肝移植(一種侵入性手術)和從未嘗試過的新療法的相關問題,”妮可回憶道。

“我們祈禱、諮詢親友、收集信息,最終決定選擇這條路,”凱爾補充道。

在費城兒童醫院(CHOP)、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中心及其合作伙伴的協作下,研究團隊在六個月內開發出修正KJ缺陷基因的療法。他們使用CRISPR——該基因編輯工具爲其發明者贏得了2020年諾貝爾獎。醫生並未沿用初代技術切割DNA鏈的方法,而是通過“鹼基編輯”技術,將突變的DNA“字母”(即鹼基)修正爲正常類型,從而降低意外基因變異風險。

孟菲斯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基因療法研究員森提爾·布帕蘭(Senthil Bhoopalan)評價說:“他們如此迅速完成治療方案,着實令人振奮。這爲同類研究確立了節奏和標準。”

今年2月,KJ首次通過靜脈輸注接受基因編輯療法。治療工具封裝在稱爲脂質納米顆粒的微小脂肪滴中,這些顆粒可被肝細胞吸收。費城兒童醫院基因療法專家、論文作者麗貝卡·阿倫斯-尼克拉斯(Rebecca Ahrens-Nicklas)博士回憶道,儘管當日治療室內充滿興奮的喧鬧聲,“他居然全程酣睡。”

經過3月和4月的後續治療,KJ現已能正常進食,感冒等會加重身體負擔並加劇CPS1症狀的疾病也能良好恢復。現年9個半月的KJ用藥量大幅減少。

母親妮可說:“想到他此前的預後極差,現在哪怕是最微小的發育里程碑——比如揮手或翻身——對我們都意義重大。”

不過研究人員提醒,目前治療僅開展數月,仍需持續監測多年。

"我們仍處於理解這種療法對KJ可能產生作用的早期探索階段,"阿倫斯-尼克拉斯說,"但他每天展現的成長髮育跡象都令我們振奮。"

研究人員希望從KJ身上獲得的認知能幫助其他罕見病患者。

基因療法的開發可能極其昂貴,通常針對更常見的疾病——部分原因很簡單:患者越多意味着潛在銷售額越高,這有助於支付開發成本並創造更多利潤。例如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的首個CRISPR療法用於治療鐮狀細胞病,這是一種影響全球數百萬人的痛苦血液疾病。

這一項目部分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資助。穆蘇努魯表示,項目數據表明開發定製療法未必需要天文數字般的花費。他稱其成本與肝移植及相關護理平均超過80萬美元的費用"相差不大"。

“隨着研發流程越來越嫺熟、週期不斷縮短,規模效應有望推動成本大幅走低,”他補充道。

布帕蘭也認爲,科學家們今後開發定製療法時無需完全重複所有基礎工作,因此這項研究"爲治療其他罕見疾病奠定了基礎"。

未參與該研究的邁阿密大學神經學教授卡洛斯·莫賴斯(Carlos Moraes)表示,此類研究爲更多突破打開大門。

"當有人取得這樣的突破性進展時,其他團隊借鑑經驗繼續前進將不需要多少時間,"他說,"障礙固然存在,但我預測未來五到十年內就能跨越這些障礙。屆時整個領域將如集團軍般協同推進,因爲我們的技術儲備已基本就緒。"(辰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