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個DPP-1抑制劑在美獲批,國內哪些藥企在佈局?

從PD-1到GLP-1,熱門藥物研發靶點的風如今吹到了DPP-1。

當地時間8月12日,美國生物科技公司Insmed對外宣佈,其二肽基肽酶1(DPP-1)抑制劑Brensocatib正式在美國獲批上市,用於治療12歲及以上兒童和成人非囊性纖維化支氣管擴張症(NCFBE)患者。

Brensocatib是NCFBE領域的首款靶向治療藥物,而全球醫藥行業更關注的是,該藥還是全球首個獲批的DPP-1抑制劑。

Brensocatib最初由阿斯利康公司開發,Insmed與阿斯利康於2016年10月達成協議,前者以1.5億美元總額(3000萬美元首付款與1.2億美元潛在里程碑)獲得該藥的全球獨家開發和商業化權益。

2024年5月,Insmed宣佈Brensocatib對照安慰劑治療NCFBE患者的三期臨牀試驗ASPEN頂線結果達到主要臨牀終點。東方證券當時的研報認爲,DPP1是中性粒細胞相關炎症疾病的潛在治療靶點。上述積極研究結果表明DPP-1抑制劑的成藥性得以驗證,即將撬開NCFBE的龐大市場,並且有望拓展至多箇中性粒細胞相關炎症疾病,DPP1-抑制劑潛力巨大。

目前來看,DPP-1賽道仍是一片藍海,國內在此有佈局的企業並不多,其中兩家藥企憑藉這類產品獲得對外授權交易訂單。

在Brensocatib獲批前一天,8月11日,復星醫藥(600196.SH;02196.HK)宣佈,控股子公司復星醫藥產業與Expedition簽訂《許可協議》,將向Expedition授予小分子口服DPP-1抑制劑XH-S004在全球(不包括中國境內及港澳地區)範圍的開發、生產及商業化權利,潛在總額達6.45億美元。根據復星醫藥公開的消息,截至目前,XH-S004用於治療非囊性纖維化支氣管擴張症於中國境內處於II期臨牀試驗階段、用於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於中國境內處於Ib期臨牀試驗階段。

在全球首個DPP-1抑制劑獲批之後,復星醫藥8月13日A股和H股上午的股價均出現小幅下跌,此後逐步回漲。截至收盤,復星醫藥A股報28.42元/股,漲2.6%,市值758.94億元;H股報20.42港元/股,漲2.18%,市值539.43億港元。

在復星醫藥之前,2023年11月,國內創新藥企海思科(002653)也將自家的DPP-1 抑制劑HSK31858片大中華區(包括港澳臺)以外的權益對外授權給了意大利的凱西集團,海思科有望獲得最高合計4.62億美元的價款,並獲得實際年淨銷售額最高兩位數的銷售提成,協議生效後將收到首次付款1300萬美元。8月13日,藥物臨牀試驗登記與信息公示平臺官網顯示,海思科登記了一項多中心、單臂、開放擴展 Ⅲ 期臨牀,以評價HSK31858片在NCFBE患者中的長期安全性。Insight 數據庫顯示,HSK31858 是國內首個進入Ⅲ期的 DPP-1 抑制劑。

恆瑞醫藥旗下也有一款DPP-1抑制劑在研產品RSS034,目前在國內處於臨牀II期階段,目標適應證同樣針對非囊性纖維化支氣管擴張症。國泰海通此前研報認爲,恆瑞醫藥還有30+管線具有對外授權潛力,其中呼吸領域重點關注DPP-1抑制劑RSS034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