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連線|專訪張燕生:廣交會是全球客商瞭解中國、促進合作的重要平臺

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首席記者 施詩、記者李依農 廣州報道

在全球化遭遇逆風、保護主義暗涌不斷之際,珠江之畔,第137屆廣交會卻以萬商雲集的盛況,向全球傳遞了中國對外開放的堅定信念。

“廣交天下客”。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燕生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全球貿易正面臨嚴峻考驗的大環境下,廣交會的召開意義非凡,發揮着窗口與橋樑的作用,成爲全球客商瞭解中國、推動合作往來的重要平臺。

面對特朗普政府“對等關稅”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如何把危機轉化爲機遇?張燕生指出,中國必須高舉全球化的大旗,繼續推動對外開放和市場化改革。他強調,中國應致力於高質量發展,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在國際舞臺上繼續發揮積極作用。

談及當前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變化,張燕生預測,區域化、本地化的供應鏈合作將會更加積極,而加強產業鏈的韌性也將變得愈發重要,他提到,中國要利用“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技術,來提升和改善全球供應鏈的韌性,從而有助於我們應對全球不確定性帶來的挑戰。

他進一步分析稱,在關稅壓力下,區域內貿易、投資、產業鏈和供應鏈合作會更加活躍,從這個角度來看,危機中也孕育着機遇,“壞事”可以變成“好事”,或許將出現“西方不亮,東方亮”的格局。

全球貿易的窗口與橋樑

《全球財經連線》:在特朗普政府的“對等關稅”政策下,國際貿易發生了鉅變。在此大背景下,廣交會的召開有怎樣的意義?

張燕生:廣交會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是全球貿易的窗口與橋樑,是一個“廣交天下客”的平臺。“天下客”通過廣交會來了解2025年中國在進出口方面的變化。比如這次來參展,我就看到了廣交會展示的機器人、無論是人形機器人還是服務機器人等等,都令這些“天下客”對中國在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等新興領域的創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和新平臺表現出了濃厚興趣。

從這個角度來看,廣交會在當前國際貿易的外部環境充滿不確定性、風險上升的背景下,顯得尤爲重要。越是這個時候,我們越要與全球客商一起,將危機轉化爲機遇。

《全球財經連線》:具體來說,怎麼把危機變爲機遇?

張燕生:目前,美國對中國加徵的關稅已經屬於禁止性關稅。也就是說,進出口貿易商根本無法承受高達145%、125%的關稅。因此,我認爲中國必須高舉全球化的大旗,繼續推動開放,推動市場化改革,致力於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以及高舉中國式現代化的大旗。

“廣交天下客”,廣交會不僅是一個向全世界展示的平臺,我們還要思考如何能夠通過創新、轉型和發展,促進這一平臺的作用。如何通過數字化、綠色化和開放,賦能我們的主要貿易伙伴。我有時也在想,是否有可能通過廣交會這個平臺,形成一個機制:與中國關係越緊密的地區,越富裕;與中國基礎設施越便利的地區,越富裕;與中國貿易投資關係越緊密的地區,越富裕。

從這個角度來看,廣交會平臺應該與粵港澳大灣區這一改革開放前沿地區結合來看。我的想法是,要提升專業化能力,做到懂行;要提升職業化能力,保持操守。同時,還需要提高我們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能力,特別是在國際法律法規和經貿規則方面,推動我們的規則與世界高標準的經貿規則對接,實現相融相通。

全方位擴大內需要產生實質性的效應

《全球財經連線》:此次廣交會也吸引了很多境外的採購商,其中不乏來自美國的客商。美國採購商爲什麼會在這種環境下來到廣交會?

張燕生:眼見爲實。中國和美國之間,無論是工商界還是貿易鏈條的每一個環節,大家都希望通過實際的觀察和體驗來了解情況。他們希望看到中國在數字化轉型、綠色化轉型和開放型轉型等方面的實際情況。因此,他們可以與中國以及世界其他貿易伙伴共同討論,如何規避禁止性關稅、如何應對保護主義,如何化解地緣政治的影響。

因此,我個人認爲,這些來自美國的客商一是爲眼見爲實,二是爲尋求合作。

《全球財經連線》:在國際貿易格局越來越複雜的情況下,中國外貿未來面臨的主要挑戰是什麼?

張燕生:我個人認爲,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從外向型經濟模式轉變爲開放型的經濟模式。關鍵在於在“三駕馬車”間,如何將全方位擴大內需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如果全方位擴大內需做得越好,那麼中國的進口需求就越大,進而使世界主要貿易伙伴對中國經濟和市場的互信依賴程度就越高。這種相互依賴的加深,會有助於提升雙方的戰略互信。

因此,我覺得最關鍵的還是在於全方位擴大內需要產生實質性的效應,真抓實幹,就能改善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包括中國和美國工商界間的關係。

《全球財經連線》:具體來說,我們應該怎麼去擴大內需?

張燕生:擴大內需,首先要讓老百姓花錢,就要讓老百姓有錢。要讓老百姓有錢,就必須讓老百姓的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經營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建立起一個持續增長的機制。

其次,老百姓有錢了,敢不敢花錢也至關重要。要解決老百姓的後顧之憂,就需要爲老百姓解決在基礎教育、基礎養老、基礎醫療、基礎住房和基本保障等方面的問題。

第三,要推動農村轉移人口的市民化。即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推動縣、鄉鎮、村等小城市和小城鎮的發展,確保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總的來說,消費能力的提升,下一步的重點是消費環境的改善和可持續消費增長機制的建立,使得全方位擴大內需成爲一個持續進步的進程。當生產和需求之間的平衡逐漸形成,出口和進口也會更加平衡,引進來與走出去、儲蓄與投資之間都會達到一個平衡點。如此一來,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會持續改善,當前的焦慮和擔憂也將會迎刃而解。

人們的信心和預期恢復明顯

《全球財經連線》:儘管面臨多重挑戰,但一季度中國經濟還是取得了5.4%的增長。你怎麼看?

張燕生:我個人認爲,從5.4%的增長來看,首先,內需不足的問題已經有了明顯的好轉。其次,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也有所改善。第三,企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經過過去幾年的努力,今年一季度的宏觀數據已經顯示出一定的改善。整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尤其是面對新主力,同樣從一月份的數據可以看到,有比較明顯的恢復。因此,可以說,人們的信心和預期其實有了比較明顯的恢復。

但是,仍然有一些值得重視的問題。首先,關稅戰可能會拖累今年全年的經濟增長。其次,我們的CPI和PPI在一季度出現了負值,這表明中央、地方政府、企業以及全社會的積極性還需要全方位地調動起來。如此一來,能夠把宏觀政策的力度和經濟的多個層面結合起來,能夠使全年經濟爭取取得理想的結果。

《全球財經連線》:一季度的進出口也呈現出增長態勢。怎麼解讀這一趨勢?

張燕生:一季度的進出口表現較爲強勁,但我們知道,出口是外需的函數,而進口是內需的函數。一季度的外貿數據實際上反映了外需和內需之間的差。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季度外貿數據表明貿易順差加大,貿易摩擦的概率加大。

對於大國來說,保持貿易平衡是負責任的行爲。因此,如何促進進口,關鍵還是要推動經濟增長。有了需求才能夠有進口。從進出口的數據來看,我們仍需做出更大的努力。

《全球財經連線》:全年來看,5%左右的增長目標能否實現?

張燕生:5%左右的增長目標,從國內的努力來看,應該是比較樂觀的。然而,國外的衝突可能會對這一目標產生拖累。因此,全年經濟的表現能否達到預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外貿拖累的程度,尤其是這些外部因素是否能夠得到有效緩解。

美國的“對等關稅”對中國經濟會有影響。比如,預估可能會拖累約兩個百分點。那麼,能否採取有效的措施來控制?通過國內全方位擴大內需、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以及推動科教興國戰略等積極舉措來彌補外部的不利因素。問題在於,這些積極的措施能夠彌補多少外部衝擊,仍然是今年最不確定的因素之一。

區域化與雙邊合作趨勢並存

《全球財經連線》:從一季度的經濟數據還能看到,我們對東盟和歐洲的進出口都在增長。這是不是意味着區域化合作或者雙邊合作會成爲主旋律?

張燕生:我認爲是兩種不同的趨勢並存。一方面,區域化趨勢日益明顯,尤其是中國與東盟之間的經濟一體化程度持續提升,東盟已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可以預見,隨着中國和東盟一體化程度不斷提高,東盟對中國的外貿、外資、外債、外匯的影響會繼續提升。

另一方面,中國也將繼續高舉全球化的大旗,推動全方位對外開放。從這一角度看,中國與歐盟、金磚國家以及日韓之間的貿易關係,依然佔據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和作用。

《全球財經連線》:中國和東盟在產業鏈分工上有怎樣的合作的空間?

張燕生:中國和東盟的產業鏈完全是互補性結構。中國強的東盟基本上弱;東盟強的也恰好是中國所需要的。這種互補性結構爲雙方的合作帶來了堅實的基礎。

此外,就中美的關稅戰而言,東盟國家能夠深刻感受到中國對東盟經濟的影響,是要大於其他區域外的經濟體的。所以從這個角度,我覺得中國與東盟在外交、政治和全社會的合作方面,有着共同合作的基礎。

外貿企業應保持定力

《全球財經連線》:“對等關稅”對全球很多國家及地區的影響都非常大。在這種情況下,全球國際貿易格局會不會形成新的趨勢?

張燕生:首先,對東盟而言,“對等關稅”發出了一個信號:一切爲了出口的外向型經濟戰略恐怕要有所調整。今後,中國和東盟合作的一大重要方面,就是如何共同擴大地區的需求。原因很簡單,誰對出口依賴大,誰“對等關稅”的稅率就高。在這種情況下,東盟經濟體過去一切爲了出口的戰略就必須要有所調整。那麼和中國共同擴大我們地區的需求,就會發展區域內貿易、區域內投資、區域內的產業鏈,供應鏈和貿易鏈的合作。從這個角度來看,“壞事”可以變成好事。可能會出現“西方不亮,東方亮”的場景。

背靠着中國這一超大規模的經濟體,對東盟的穩定和增長而言是極爲重要的。可以看到,東盟廣大的國家都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們在中美的關稅戰中間不選邊站,意味着他們會繼續推動和中國的開放和合作。實際上對東盟而言,眼下是一個跟中國共同推動高質量發展、推動全方位擴大內需的契機。

《全球財經連線》:對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而言,又會呈現怎樣的新常態?

張燕生:我覺得下一步,區域化、本地化的供應鏈和產業鏈的合作會更加積極。提升我們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就變得很重要。我最擔心的還是會不會形成中美兩大平行產業鏈供應體系。這方面,我認爲是一場拔河。我們能不能充分的利用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用科技的力量來提升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的韌性,也包括貿易鏈,從這個角度來戰勝那些極端分子。對這方面的努力,我個人還是持有比較樂觀的態度。用第四次工業革命來改善我們全球供應鏈和全球綜合物流的韌性,使我們能夠獲得更大的利益。

《全球財經連線》:最後,想請你給外貿企業一些建議。

張燕生:我給外貿企業的建議是,在當前形勢下,保持定力至關重要,不要亂了陣腳。保持定力的核心,就是要思考如何化危爲機、轉危爲安,專注於做好自己的事情。這其中,包括內外貿一體化的思考。過去,外需很重要,而下一步,國家要提振消費,內需對企業的影響可能也變得同等重要。因此,內外貿一體化非常關鍵。哪一端的市場表現更好,就應該擴大哪一端的市場份額。對於企業來說,我認爲適應當前外部不確定性的變化是最重要的。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節目嘉賓意見僅代表本人觀點。)

策劃:於曉娜

監製:施詩

編輯:和佳

記者:施詩 李依農

製作:李羣

新媒體統籌:丁青雲 曾婷芳 賴禧 黃達迅

海外運營監製: 黃燕淑

海外運營內容統籌: 黃子豪

海外運營編輯:莊歡 吳婉婕 龍李華 張偉韜

出品: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