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合作是全球科技進步的基石
世界經濟論壇網站3月11日文章,原題:中美緊張局勢可能使科技倒退數十年 中美之間的合作是全球科技進步的基石。一個普遍公認的事實是,科學研究如今越來越需要多方合作。然而,儘管中美兩國在從氣候變化到醫學等多個領域都取得了突破,但由於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貿易爭端以及安全方面的顧慮,兩國之間的合作關係面臨壓力,而這可能會危及幾十年來雙方共同取得的進展。儘管一些西方公司在研發方面仍繼續同時在中國和美國進行投資,但也有一些公司已經有所收縮甚至停止了在中國的研發投資。然而,在這種撤回投資和採取保護主義措施的浪潮中,有一個不容爭辯的重要事實常常被人們忽略,那就是中國已經成爲全球科技領域的重要力量。2018年,中國在科技論文發表總量上首次超過美國,創造了歷史。儘管美國在高影響力研究方面仍然保持領先地位,但中國學術成果的大幅增長正在改變全球科學研究的格局。一項分析了2008年至2020年間超過2500萬篇科技論文的研究發現,中國已成爲國際高影響力科學研究領域的關鍵參與者。中國科學家發表的論文不僅在數量上表現突出,其影響力同樣引人注目。中國不僅在全球科技論文發表量中所佔的份額僅次於美國,位居第二,而且中國還正成爲一個高度融入國際科研的參與者,在被引用率排名前1%和前10%的論文中都有顯著的參與度。此外,在過去20年裡,科學研究總體上越來越依賴合作。科學研究越來越成爲團隊協作的成果,論文合著者也越來越多地跨越國界。上述研究還發現,在過去20年,中國在與國際合作方面的增長率遠遠高於美國、德國等國家。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產出高影響力研究成果方面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與其和美國的國際合作相關。在中國參與的國際高影響力科學研究成果中,超過45%都有美國科學家的參與。這一比例遠超傳統觀念的認知,也表明瞭如今科技領域的相互關聯性是多麼緊密。然而,中美之間日益緊張的關係可能會對兩國的科技合作構成威脅。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產業實施的出口管制,以及對知識產權和國家安全方面的擔憂,使得中美間的科技合作變得困難重重。美國已表明有意對中國實施強硬的貿易規則。作爲迴應,中國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此背景下,我們正處於全球科研格局的一個關鍵節點。數據本身就很能說明問題:美國超過30%的國際高影響力科研項目都有中國科學家的參與。這證明了中美合作關係的深度和成效。中美兩國減少在科研方面的合作,有可能破壞自身的科技生態系統,而此前兩國的科技生態系統正是得益於彼此的互補優勢——中國雄厚的製造業實力和龐大的數據規模,以及美國先進的科研基礎設施與技術。當下,全球需要齊心協力應對氣候變化、流行病以及技術公平等挑戰,特別是考慮到人工智能將帶來的突破性創新,中美中斷甚至終止科技合作無疑是朝着全球科技領域碎片化邁出的一步。展望未來,中國和美國必須權衡在科學技術領域“脫鉤”可能帶來的長期後果。即便存在競爭,中美間維持合作或許仍是兩國以及全球未來取得科技、經濟和社會進步的關鍵所在。(作者尼科洛·皮薩尼,黃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