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老虎日丨生態密碼·雙鏈共生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創新實踐“保護成效轉化”理論,通過支持平貝母種植項目示範構建“生態保護—產業轉型—社區受益”的良性循環體系。2025年5月,汪清縣東光鎮長榮村正式成爲全國首個“虎豹社區綠色產業轉型創新試點”,標誌着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建設從單純保護向“生態反哺”模式邁出創新一步。

生態保護倒逼產業升級

隨着野生東北虎豹種羣數量持續回升,傳統農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數據顯示,2017年以來汪清縣林緣地帶農作物年均損失率高達30%—50%,農戶戶均年損失1.2萬元。雖然大部分損失都通過野生動物損害保險機制給予了賠償,但農戶們表示,這種靠理賠保底的做法總不是長久之計。對此,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管理局表示:生態保護與民生髮展必須雙鏈驅動,辦法總比困難多,虎豹公園內總能找到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的轉換通道。長榮村的實踐給出了創新答案:通過“三轉”模式實現破局——將黑木耳產業廢棄物轉爲有機肥原料,將受獸害耕地轉爲防獸型藥材基地,將單戶經營轉爲“政府+企業+合作社”三方聯營。項目採用“黑木耳菌基+牛糞”的循環農業模式,不僅減少傳統農業對森林的依賴,使面源污染降低20%,更將畝均收益提升至傳統作物的4—6倍。

“雙鏈融合”構建可持續發展機制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管理局創新建立“雙鏈保障”體系:產業鏈方面,通過“三村聯建”形成規模效應,引入企業保底收購機制;資金鍊方面,構建“社會捐贈+政府配套+村民入股”的多元投入模式。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項目設計預留50%利潤用於再生產,確保可持續發展。長榮村黨支部書記介紹,項目創新採用“土地入股+現金入股”的靈活方式,15戶農戶首批參與。技術員全程指導的標準化種植,配合遮陰網等簡易防獸設施,有效解決了野生動物侵擾問題。監測數據顯示,項目區土壤有機質含量顯著提升,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

打造全球保護區社區發展“中國方案”

該項目創造了三個“首次”:首次實現國家公園內產業轉型的閉環設計,首次建立保護成效可量化的補償機制,首次形成“企業包銷+技術包產+政府包管”的協同治理模式。這種將生態約束轉化爲發展動能的實踐,是構建“保護者受益”長效機制的有益嘗試,更是爲全球保護區社區發展提供了可複製的中國經驗。

站在2030年生物多樣性目標的關鍵節點,虎豹公園將繼續秉持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推動更多傳統產業轉型項目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