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貿不確定風險增加,上海如何爲企業出海“護航”?
2025年的全球經貿局勢,“不確定”是高度確定的關鍵詞。一邊是愈加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仍在加劇的貿易摩擦風險,一邊是加速的“走出去”步伐和不斷擴大的投資合作規模,越來越多中國企業在全球化的發展中面臨諸多經營和維權挑戰。
作爲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和企業“出海”橋頭堡,經濟外向型特徵明顯的上海所受到的影響尤爲突出。在今年的上海兩會上,代表們紛紛就如何爲中企“出海”保駕護航給出建議。
加強法律維權
“當前國際局勢複雜多變,貿易保護主義擡頭,一些國家甚至通過法律手段設置障礙,針對中國企業採取歧視性政策。”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段和段律師事務所黨支部書記吳堅認爲,這些因素使得中國企業在維權時往往處於不利地位,面臨信息不對稱性、缺乏專業法律支持、政府支持體系有待完善等挑戰。在全球經濟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中企的國際化發展已是大勢所趨。爲此,建議設立中國企業海外維權合作信息平臺,通過信息整合、資源共享和協作機制,爲中企提供系統化的支持和服務,提升企業海外維權的能力和效率。平臺的建設和運營應由政府主導、行業協同,並具備全球範圍內的信息收集和發佈功能,同時提供多種增值服務。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委員、上海融孚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呂琰表示,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法律體系、監管要求大相徑庭,從知識產權保護、合同簽訂與履行,到勞動用工、稅務合規等方面,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法律糾紛,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聲譽損害。而傳統法律服務業在應對企業國際化需求時逐漸顯露出侷限性。服務效率低、成本高,難以及時滿足企業在海外業務拓展中的緊急法律需求。對於跨國法律事務的處理,傳統法律服務也往往缺乏系統性和精準性,難以全面覆蓋企業面臨的複雜法律問題。
在這種背景下,隨着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的飛速發展,法律科技應運而生,爲解決企業“走出去”的法律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他認爲,法律科技能夠整合海量法律數據,運用智能算法進行精準分析,快速爲企業提供定製化的法律解決方案,大大提高法律服務的效率和質量。但目前,上海在法律科技領域的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在助力企業“走出去”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法律科技應用普及程度較低,法律科技服務供給也相對不足。
對此,呂琰建議,由政府相關部門聯合行業協會定期組織面向企業的法律科技宣傳活動,針對企業管理層和法務人員開展專門的法律科技應用培訓,同時加大法律科技人才培養力度,鼓勵高校開設法律科技相關專業和課程,培養具備法律、計算機科學、數據分析等多學科知識的複合型人才,並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開展產學研合作,建立聯合培養機制。另外,設立法律科技專項研發基金,加大對法律科技領域的資金支持力度,同時出臺稅收優惠政策,對從事法律科技研發的企業給予稅收減免和財政補貼,引導社會資本投資法律科技領域,建立多元化的投資機制。最後,推動法律數據的開放共享,建立全市統一的法律數據平臺,爲法律科技企業的研發和應用提供數據支持。
吳堅也提出,涉外律師是開展涉外法律服務的重要力量,當前涉外法律服務需求也對涉外律師隊伍的數量和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他建議設立涉外(國際)律師學院,培養通曉國際法律規則、善於處理涉外法律事務的涉外律師人才,將更好維護我國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維護我國企業和公民海外合法權益,保障和服務高水平對外開放。
完善服務和企業抱團
上海市人大代表、德勤中國副首席執行官劉明華提出,地緣政治緊張和國際技術競爭導致企業出海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加,對上海完善投資促進和企業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汽車、新能源、互聯網作爲上海企業出海的活躍賽道,更易受國際形勢和東道國政策壁壘的衝擊。許多在海外建廠的汽車和新能源企業仍依賴於中國原材料供應,因此需高度關注產成品是否滿足產地國和市場國的本地化生產要求;對於互聯網企業,數據跨境合規管理也是急需解決的問題。與此同時,上海已有18%的專精特新“小巨人”在境外設立了分支機構,遠高於全國8%的平均水平,但其抗風險能力和跨國經營能力往往較弱。從發展階段來看,上海企業正從“走出去”邁入“屬地化經營”階段,但不少企業仍需構建與發展階段和當地市場相適應的經營能力。
爲此,劉明華建議,上海在頂層設計上,可以從“在國內助力企業更好走出去”及“在海外助力企業深入紮根”兩端,來完善對外投資促進和服務工作。在國內端,當前複雜的國際形勢對政府助力企業防風險提出更高要求。在海外端,依託海外中企商會資源來助力企業應對出海深水區的挑戰,是較爲可行的對策。
具體而言,首先應提升上海對外投資體系建設的支持性,強化政府服務職能落實,定期推出關於如何防範和應對關稅風險、供應鏈風險和數據安全風險等議題的培訓。其次,上海市發改委、商務委、中小企業發展服務中心可以進一步加強對中小企業出海的精準化服務,並搭建橋樑推動大小企業協同出海,包括採購國際化經營課程來幫助企業克服出海初期困難,吸納龍頭企業及配套中小企業組建上海優勢產業出海聯盟,對中小企業出海重點項目進行獎補等。另外,推動上海國際商會與更多國際資源和市場化力量的合作,提升企業在出海深水區的持續經營能力。
2025年1月,上海出臺的《上海市推動數字貿易和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提出,在數據跨境流動等方面探索制度創新,培育高能級企業,推動雲計算等多領域技術和產品服務出口,促進和規範數據跨境流動以及適度超前佈局信息基礎設施。此外,上海還積極建設“絲路電商”合作先行區。
根據上海市人大代表、優刻得董事長兼CEO季昕華的觀察,當前“出海”企業面臨着監管與合規問題。在IT服務方面,很多國家會要求本地化部署,而數字貿易企業出海,存在着“水土不服”的挑戰,包括企業文化、技術與網絡安全、監管與合規等問題。同時企業也不知道如何找到合適的合作伙伴。由於美國和歐盟對中國企業加收關稅,以前純粹賣產品的模式受到了很大挑戰,如何在當地選擇合適的合作伙伴非常關鍵。另外,企業還需要解決數字貿易過程中數據跨境流通的各種安全問題,海外數字基礎設施也有待完善。
基於這些現狀和挑戰,季昕華提出,建議聯合數字經濟領軍企業、金融、法務等專業服務組織搭建聯盟,形成出海服務“驛站”,解決出海企業的共性問題。一方面,聯盟中的企業抱團出海,先行者帶教後來者,國企帶民企;另一方面,上下游產業鏈協同發展,避免中資企業在海外惡性競爭。
其次,藉助駐外使領館力量,組織國際商務合作對接會,促進交流對接。另外,保障跨境數據安全。圍繞RCEP框架下的跨境數據流動規則,在確保數據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推動數據跨境流動,積極參與國際數字貿易規則的制定。同時,支持中企在“一帶一路”沿線部署建設雲計算基礎設施,引導鼓勵中資企業在出海時優先使用國產的雲服務平臺,這也是以海外算力補充國內企業研發需求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