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建廠熱潮:不確定性下,企業如何在海外紮根?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董靜怡 上海報道

全球化的進程,並不停留在出口。

“從產品出海,再到技術和製造出海。”上海納琳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納琳威)創始人、董事長肖琳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車衣是納琳威的主要產品之一,此前納琳威通過產品打開了歐美、東南亞、中東、俄羅斯等海外市場,眼下,他們已佈局美國工廠,預計2026年投產。

近幾年,企業紛紛以產品出口爲出海基礎,結合自身產品優勢,在更廣闊的國際市場尋找新機遇,同時更加註重在全球範圍內優化產業鏈配置,出海建廠成爲許多企業全球化佈局的重要一步。

日前,在中國科技製造出海高峰論壇上,PayInOne創始人兼CEO林坦向記者表示,從成本方面來看,許多企業在東南亞建廠,是被當地的低成本優勢所吸引;在墨西哥建廠,主要目的是降低產品進入美國市場的關稅成本。“當他們做出決策時,基於建廠和關稅成本這兩點已經考慮明白了。”

《2024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榜單》顯示,2024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擁有海外資產7.29萬億元,較上年增長5.81%;擁有海外員工113.76萬人,較上年增長14.26%。

眼下,業內對於出海建廠的討論熱度更盛。年初以來,美國對華加徵關稅累計攀升至20%,作爲中國最大的出口國,美國關稅政策變動波及到了大部分有海外業務的工廠企業。

出海建廠是有效解法,但對於企業來說是一個長遠的決定,“廠房的折舊年限得有20年,設備的折舊年限有10年。因此,企業至少需要制定8到10年的長期規劃。”有工廠向記者表示。

要不要出海建廠、怎麼出海建廠,成爲當下製造業工廠急需考慮清楚的問題。

深入本土是趨勢

對於企業來說,最基本的出海方式是出口,即在中國生產產品後銷往海外,但僅停留在出口層面,企業對海外市場的影響力以及從海外市場獲取的收入和利潤都是有限的。

而不同國家和地區在勞動力、原材料、技術等方面具有各自的優勢,海外建廠,是企業發展至一定規模後必然會考慮的事情。

納琳威的出海歷程與此邏輯類似,呈現出了階段性的特徵。

肖琳向記者介紹道,公司採取“先業務後製造”的策略,前期通過建立全球業務網絡積累市場經驗,後期聚焦製造本地化以提升競爭力。

“過去幾年,我們的產品已覆蓋全球多個國家或地區,建立了穩定的全球市場渠道。如今,製造出海成爲新挑戰,尤其是新材料工藝與定製化設備的適配問題亟待突破。”肖琳表示。

目前,納琳威全球海外客戶數量約爲1600家,分佈在128個國家。當在海外市場有了足夠的經驗,納琳威把精力投入到了製造本地化上。

過去一年,納琳威已經前往五六個國家進行了調研,準備從製造和技術端着手,在海外建立基地。美國洛杉磯是他們選擇的第一站。

“美國是全球第二大汽車消費市場,擁有龐大的消費基數,爲車衣產品的推廣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此外,美國市場的消費力較好,消費者對於車衣產品的接受程度也高。”肖琳向記者表示,洛杉磯的廠會根據美國用戶的習慣需求來專門設計更適合美國車主的產品。他認爲,美國市場具有較高的勢能,可以在此建立品牌制高點。

據肖琳介紹,洛杉磯工廠分爲兩期建設,正在建設的一期工廠投入約2000萬美元,預計將於2026年投產。

“從更深層次來看,企業海外建廠實際上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戰略佈局。”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系教授李東紅向記者表示,“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後,通常就會考慮在海外建廠,以更好地貼近當地市場,充分利用當地及全球資源。”

肖琳也向記者表示,從需求響應角度來看,本地化能夠迅速且高效地開發產品,交付流程和後續服務也更爲及時,更多人會願意與企業合作。“在此地紮根,說明至少有十年以上的規劃,合作伙伴會比較放心。相比之下,如果僅是從事貿易,一旦市場發生重大變化,可能會隨時退出。”

《中國製造業出海人才白皮書》顯示,中國製造業出海的主導行業已從傳統的低附加值形態向高附加值形態轉變。高附加值、高科技屬性明顯的製造業細分領域已成爲中國製造業出海的主力軍。

不確定性下的出海

納琳威只是中企出海建廠的一個縮影。

據《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2019年至2023年的五年間,中國製造業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複合年均增長率達到7.8%;2023年,中國製造業對外直接投資流量達到273.4億美元,佔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總額的15.4%。這些數字反映出中國企業在全球製造業領域的投資正在持續擴張。

東南亞是中國製造業海外建廠的熱門目的地之一。越南、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憑藉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優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大量中國企業。

以越南爲例,其勞動力成本僅爲中國的三分之一,且緊鄰中國,方便佈局。中國紡織業的紡紗、面料和成衣製作環節已經大量轉移到越南,電子組裝廠也在逐步向越南遷移。

墨西哥也是一個企業佈局的重要市場。墨西哥與最大的消費市場美國接壤,物流時效極快,且作爲《美墨加協定》(USMCA)成員國,與美國等50多個國家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商品出口可享受零關稅或低關稅待遇。

這些特徵使得墨西哥成爲中國企業規避美國高關稅、進入北美市場的理想“跳板”,尤其適合需要快速響應北美市場需求的企業,一些汽車零部件企業、家電企業已經在當地設立了生產線。

“很多企業選擇在墨西哥建廠,主要就是爲了在銷往美國的時候降低關稅成本,在當地市場上有更好的價格。”林坦向記者表示。

不過眼下,出海建廠的討論度空前高漲。年初以來,美國對華加徵關稅累計攀升至20%,在大選前,特朗普還表示要對中國徵收60%的關稅。

美國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國,關稅政策變動波及到了大部分有海外業務的企業。有外貿工廠向記者表示,有美國客戶發來郵件表示不會單獨承擔增加的成本,要麼雙方協商,要麼終止合作。

外貿工廠的業務情況與頭部客戶的訂單息息相關,某個大客戶的訂單沒能做成,工廠可能就會面臨關停的局面;但其有限的利潤空間難以做出讓渡,即使雙邊承擔一半的關稅,也有可能是工廠全部的利潤。

爲了留住客戶還能保持盈利,海外建廠似乎成了一個必選項。在新關稅政策落地之前,很多工廠就在考慮將產業鏈向外轉移,已有工廠在東南亞等市場進行了走訪踩點,考慮建廠的可能性。“對於製造業來講,除了海外建廠,目前我們沒有更好的方法。”浙江宏冠照明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鈺向記者表示。

從去年開始,就有一波又一波的企業出海考察,選址建廠,以應對不確定的外部環境。

“前年的時候,要是去印尼買塊地準備建廠,地兒還能挑一挑,好的、差的都有得選,”有工廠向記者表示,“到了去年,中國的企業都蜂擁而至,地兒都沒得挑了,印尼當地的地價也被擡得很高。你要是不買,後面還有人等着要呢。”

避免盲目跟風

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帶來緊迫感,企業出海建廠的腳步正在加速。但企業容易忽視,出海建廠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由於海外市場與國內市場在文化、法律、經濟環境、消費習慣等多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給企業帶來了諸多風險和挑戰。李東紅表示,在進入海外市場之前,企業對這些風險的評估和把握往往不夠精準,甚至還會出現一些新的風險。

首先是供應鏈。中國供應鏈是全球最完整,也是最完善的供應鏈,當企業到海外做製造佈局,面臨的首要挑戰就在這。

“我們在國內很多供應商已經是多年的合作伙伴,形成了很好的配合默契,但是到海外是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要在海外重新建立一個良好的供應鏈,這需要時間。”肖琳表示,“雖說有些裝備、有些材料,可以從國內延伸到海外,但真正到海外佈局,都是要實現本土化。”

由於技術和原材料方面存在諸多限制,並非所有企業都能順利實現海外佈局。供應鏈的不完整,很容易使得最終的成本不降反升。

以部分在越南建廠的企業爲例,儘管越南的人工成本相對較低,但其供應鏈體系存在不完善之處,許多生產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仍需從中國運輸至越南,這增加了運輸成本和時間成本。

有汽配工廠向記者表示,其在經過考察和計算後,最終放棄了越南建廠的選項,“我們沒有辦法帶一羣人走,紙箱廠塑膠袋怎麼辦,模具怎麼辦?這些原材料還是要從國內運到那邊。目前來講供應鏈轉移還是有相當的壁壘。”

此外,由文化差異帶來的人才用工也是一大問題。

“內部人工管理的效率、不同的國家當地工人的文化也是不一樣的,沒有辦法直接把國內的管理方式生搬硬套到海外去。”貝恩公司全球副合夥人彭弱溟向記者表示。

林坦指出,全球跨境用工仍面臨諸多挑戰:73%的企業受困於合規風險,主要源於對當地法律法規的不熟悉,例如稅務法規、勞動用工規則以及資金支付規定等。

68%的企業面臨管理複雜性,企業運營涉及不同語言、文化背景以及跨越多個時區,溝通效率可能受到較大影響,從而增加了管理的難度。91%的企業認爲,解決跨境用工難題需要專業合作伙伴的支持。

林坦向記者表示,由於文化與管理上的差異,通常管理人員還是由中國外派。在當地人才的招聘上,招到合適的人才仍有不小的難度,“常常需要‘退而求其次’。”

同時,在不同國家中方僱員和本地員工之間的比例一般都有相應的政策規定,比如哈薩克斯坦要求外派與當地用工比例要達到1:15,這意味着每從中國派出1名工程技術管理人員,就需要無條件地在當地聘用15名員工,有的國家對於製造業企業工人的工作時長有規定,這些都對廠務運營及管理者的本地化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除了上述問題,不同市場還有其不同特點,政府關係、基礎設施、法務合規等等都需要納入考慮。由此來看,對於製造業來說,出海建廠是不是一筆值得的投入並不能打包票。

“我們確實需要避免盲目跟風出海建廠的現象。在當前的焦慮情緒下,大家可能會在沒有充分準備和了解的情況下就衝動地做出決策。有的企業可能具備出海的條件,而有的則可能不具備。”李東紅向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