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瘋AI吉卜力 莫忘創作溫度
OpenAI執行長奧特曼本人「始作俑者」,用自家產品ChatGPT生成「吉卜力風格圖片」,並設定爲社羣帳號的頭像炫耀。這樣的風潮化爲「迷因」,吉卜力AI生成圖片在全球擴散,讓OpenAI工程師們撐不住,紛喊太過頭了。
AI協同的工具作用,已經是當前學習無法逃避的核心。這次「吉卜力迷因」造成創作藝術時的「近親繁殖」現象,藝術家的「原創」、創作者「再創」與參與者「指令創」,混雜在AI技術生成內容時,可能會出現創意趨於同質化的問題。這通常是因爲AI模型基於相似數據集進行訓練,導致作品風格或內容缺乏獨特性。
首先,「風格重複」是指AI優先使用已證明受歡迎的特定風格或元素,然後衆人又大量輸入更多一樣的要求,而非探索新的創意。其次,大數據偏倚的訓練,AI只基於有限的數據資料,可能忽略了多樣化的文化或歷史視角,進一步加劇了內容雷同。
宮崎駿本人對AI生成的類作品,他除批評,更覺得AI缺乏人性與尊嚴。缺乏人性化「觸感」,AI創作雖然能模仿藝術,但可能無法真正捕捉人類創造的情感深度和獨特性。
但問題是,一般庶民大衆對藝術的「溫度」或是「感觸」,可以察覺?很難!藝術轉化爲「迷因庶民化」後,變成只是「傳神」的表徵,AI似乎正好填空了這樣的現象。
可以說,AI藝術目前仍然依賴人類提供的規範、演算法與訓練資料,因此,它的創作更多是「工具式」的,未真正具備自主性。二○二四年AI元年後的AI,已提供強大的輔助工具,能激發人類的創意並擴展可能性。
然而用指令「創作」吉卜力大量插圖的人,若對動畫大師宮崎駿沒有基本的ABC訓練,例如涉略其重要的作品集或經典電影,這些點滴主角人物的情感或意志;從浪漫主義、想像空間,到科技、自然與人類平衡的種種,如何能夠表達自身的觀點、情感和思想,成爲一個「自主性」的創作者?
AI可以有趣或世俗化,但來去短快。如何加強數據集的多樣性?鼓勵透過AI的合作創作、對「本體」作品的致敬,包含閱讀、欣賞、再創作,這樣一來,你喜愛的東西纔會更有廣度,不會都是「AI吉卜力公式下的吉卜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