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拆解!樑文鋒和王興興的底牌

有時候我們辛苦做了一週的工作,卻彙報不出來。那麼在週會上,我們到底該講什麼?該講多深入?用什麼形式彙報?本文就週會該講什麼和不該講什麼進行總結,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 / BEGIN / ————

2025剛開年,來自杭州的兩個年輕人,震撼了全球科技圈,到今天關於他們的討論熱度絲毫未減,成了這個春節當之無愧的“頂流”。

他們就是宇樹科技的創始人王興興與深度求索(DeepSeek)的創始人樑文鋒。就在兩天之前,他們還作爲年輕一代企業家代表,出席了在北京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

他們兩人,有相同,也有不同。

相同的是:

他們都是技術原教旨主義的狂熱信徒,樑文鋒要求所有算法必須“數學美感優先”,王興興堅持自研電機驅動器;

他們都相信長期主義的力量,深度求索5年不接商業化項目,宇樹把機器狗價格打到波士頓動力的五分之一。

不同的是:

他們一個向上突破AI認知邊界,一個向下打通技術普惠鏈條;他們的商業哲學也有不同,樑文鋒相信“底層突破自然生長”,王興興擅長“用場景暴力破解技術”;

正是這種既相似又對立的特質,讓他們的創業實踐成爲觀察中國商業進化的絕佳樣本。

今天,就讓我們從“道、法、術”三個維度,走進他們的創業故事,去深度瞭解他們的創新哲學和實踐出路,並得到屬於我們自己的啓發。

從“資源套利”

到“技術突破”的底層邏輯革命

樑文峰在2024年DeepSeek的開發者大會上說:“我的父親是一名小鎮數學老師,他從不問我考試排名,只問‘今天解決了什麼問題’,這種對解題本能的呵護,是我後來敢於挑戰技術無人區的底氣。”

在DeepSeek杭州總部的展示廳裡,陳列着一臺90年代的“飛躍牌”收音機,那是樑文峰初中時拆裝過37次的實驗品。邊上的標籤寫着:所有偉大的創新,都始於對現狀的“不合理”拆解。

在與自媒體《暗涌》的交流時,樑文峰說:

“過去三十多年IT浪潮裡,我們基本沒有參與到真正的技術創新裡。

我們已經習慣摩爾定律從天而降,躺在家裡18個月就會出來更好的硬件和軟件。

但其實,這是西方主導的技術社區一代代孜孜不倦創造出來的,只因爲之前我們沒有參與這個過程,以至於忽視了它的存在。

創新首先是一個信念問題。

爲什麼硅谷那麼有創新精神?首先是敢。”

當其他大模型公司忙着建護城河時,樑文鋒卻選擇將核心技術開源。這種“技術傳教士”般的做法,不僅讓阿里、字節等大廠連夜開會調整戰略,更在海外引發軒然大波,OpenAI創始人奧特曼罕見連發三條推特點評:

DeepSeek證明,創新不一定需要天文數字的投入。

我們希望做真正有價值的AI技術,能夠解決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提升人類的整體福祉。

DeepSeek一位核心成員表示,“賺錢不再是第一目標,探索未知,推動技術進步,纔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爲了實現這個宏大的目標,樑文鋒再次展現了他“技術理想主義”的一面。他堅持DeepSeek的技術路線要“開源”“普惠”,將研發成果免費向社會開放,降低AI技術的使用門檻,讓更多人能夠分享技術紅利。

從幻方時期“贖回才收提成”的客戶協議,到DeepSeek“讓人人用得起AI”的開源宣言,樑文鋒始終在證明:技術創新與商業向善可以共存。

這就是樑文鋒,一個敢字當先的人,一個用理想驅動自己和團隊衝擊不可能目標的人。

1990年出生的王興興,會說自己有20多年的機械設計經驗,因爲足夠專注和從小培養的動手能力,他纔敢說這句話。

他在小學時看遍國內引進的前沿航空航天、生物化學等科技題材的紀錄片,用自己零花錢動手做電動玩具,他說那是自己喜歡機器人的起點,也是現在開發低成本、高性能機器人的基礎。

2013年~2015年讀研時,沒什麼資源和預算,王興興一個人從頭設計硬件、控制算法,搭配工業電機做出機器狗 XDog,拿到上海機器人設計大賽二等獎。

“很多時候就是靈感涌現。” 他說,只要足夠專注,就能自然地想到解決辦法。你 24 小時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我不信問題解決不了。

來自小城市王興興,自稱很多東西都是自學的,並沒有老師教他,最多不過找幾本書看看。他認爲自己從小屬於那種被教育體系打壓的孩子,在學習上沒有任何成就感。

這就是王興興,一個動手能力極強的“學渣”,一個較真到極致的工程師,也是一個理想和信念無比堅定的人。

從樑文鋒和王興興的成長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身上相同的三點:

第一,兩者都踐行了工程師創新文化,兩者都接受了工科教育。

樑文鋒畢業於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碩士階段主攻機器視覺,王興興就讀於浙江理工大學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研究生期間開發高動態機械腿,並因機器狗項目,自願延期畢業,只爲把作品雕琢完美;

第二,在創業理念上,兩人都強調長期主義和技術積累。

兩人均以技術爲核心競爭力,拒絕短期利益誘惑,堅持長期投入研發。

例如,樑文鋒的DeepSeek堅持通用人工智能目標,不走快變現路線,而王興興早期堅持低成本技術路線,他們都不急於求成,注重技術積累;

第三,行業影響方面,兩人都在各自領域推動了技術進步和商業化。

樑文鋒的開源策略促進AI發展,王興興的機器人應用廣泛,價格親民。

樑文鋒和王興興,正在他們各自的領域中,帶領團隊不斷奮進,擊破中國經濟的阿喀琉斯之踵—核心技術被“卡脖子”。

他們代表了新一代中國科技創業者(即筆記俠倡導的第五代企業家中的科學企業家)對技術深度的追求、對商業化落地的務實態度,以及通過創新重塑行業格局的使命感。

從“經驗跟隨”

到“第一性創新”的破局方法論

2015年,幻方量化正式成立。樑文鋒開始搭建團隊,構建平臺,將個人單打獨鬥的模式,轉變爲團隊協作、平臺化運作。

他招募了一批計算機、數學、物理等專業的博士和碩士。樑文鋒堅信,量化投資的核心競爭力,在於頂尖的跨學科人才。

“我們不看金融背景,甚至不看你有沒有炒過股。”幻方招聘人員表示,“我們更看重你的基礎學科能力,你的編程能力,以及你對研究的熱情和渴望。”

爲了吸引頂尖人才,樑文鋒不惜重金投入研發。

2016年10月,幻方推出了首個AI模型,並藉助AI賦能快速成長;

2019年,啓動了“螢火一號”AI集羣的自主研發;

2020年正式投用;

此後,啓動了“螢火二號”AI集羣的建設,累計投資高達10億元,配備了1萬張英偉達A100顯卡。

當外界以爲樑文鋒將帶領幻方在量化投資領域繼續開疆拓土時,這位“不安分”的掌門人,卻再次做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決定—All in AI。

樑文鋒曾在一次內部交流中坦言,“金融市場只是一個局部優化的戰場,而AI的潛力,遠不止於此。”

2023年5月,樑文鋒創立杭州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基礎技術研究有限公司(DeepSeek)。首期研發投入由幻方自主出資30億元,同時由螢火二號提供算力支持。

樑文鋒看到了人工智能對社會效率提升的巨大潛力,也看到了中國在AI基礎研究領域與世界領先水平的差距。

我們經常說中國AI和美國有一兩年差距,但真實的GAP是原創和模仿之差。如果這個不改變,中國永遠只能是追隨者。

DeepSeek的目標更加宏大,也更加純粹。它不再僅僅關注金融市場的盈利,而是將目光投向了通用人工智能的星辰大海。

樑文鋒認爲,人類智能的本質就是語言,人的思維就是一個語言的過程。

你以爲你在思考,其實可能是你在腦子裡編織語言。這意味着,在語言大模型上可能誕生出類人的人工智能(AGI)。

這像極了馬斯克常掛在嘴邊的“第一性原理”。

2016年,王興興創業初期,機器人行業是非常冷門的,跟現在完全冰火兩重天。那個時期大家對機器人認知比較少,甚至直到現在很多人也並不是特別瞭解。

儘管在最早期的時候碰到了很多困難,但王興興並沒有放棄這個賽道。

他曾說過,“創業的底層邏輯是,你進入所有的新興行業或者前沿領域起初都一定會被人懷疑。很多你認爲值得做、有價值的前沿方向,大部分情況下社會中的大多數人都是不認同的。

要相信自己的技術能力,畢竟全世界有幾十億人口,哪怕是再小的賽道,只要把這個方向做到極致,公司生存下來都是比較容易的,沒有大家想象得那麼誇張。

如果這個方向不被人懷疑,那很多情況下說明你已經沒有機會了。當大家都看到這個機會的時候,這就已經不是機會了。

如果這個方向本身就比較熱,你再進去,就需要清楚你的競爭力、團隊、背景,技術和產品能力,在這些方向能不能殺出重圍,因爲風險是比較大的。

王興興認爲,“創業應該認識到把握節奏的重要性。人形機器人是我們必須要做的方向,但是不能太早或者太晚。

趨勢來的時候,太早入局的會堅持不到浪潮到來,太晚來的就會一步差,步步差。

我發現在很多行業還是藍海、還沒有開始卷的時候,能提前跑出來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比別人多領先一步,未來就有更大的希望比別人快很多步。”

宇樹科技的第一個人形機器人其實是機器狗直接站起來,就變成了“人形機器人”。

聽起來是不是覺得不可思議,甚至有點“草臺班子”的味道?

其實,這正是王興興“第一性原理”的應用,因爲王興興說:“人不也是從四足哺乳動物進化來的嗎?”

同時,作爲四足機器人領域的全球領跑者,宇樹科技團隊中碩博比例超過60%,2024年研發投入強度達28%,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壓強式技術投入,讓它在波士頓動力等巨頭壟斷的賽道中撕開缺口。

在樑文鋒和王興興的身上,我們再次看到了共性:

第一,他們不約而同地踐行了“第一性原理”。

樑文鋒認爲人的思維就是一個語言的過程,王興興用哺乳動物到人類的進化來思考機器狗怎樣變成人形機器人。

他們都不過多依賴過去的經驗,而是直接追問事物的本質,用本質思考得出問題的答案。

第二,在技術路線方面,兩人都選擇了自研核心技術。

樑文鋒的DeepSeek研發低成本高效的大模型,王興興自研伺服電機等關鍵部件,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

他們都拒絕依賴外部技術方案,通過底層創新建立技術壁壘,掌握產業鏈關鍵節點。

就這樣,當一些傳統企業家還在紅海里拼死搏殺,還在思考怎樣用現有的資源賺更多的錢,甚至迷信“多元化擴張”和加槓桿“大力出奇跡”的時候。

樑文鋒和王興興,已經用“第一性原理”來創新,直接造了一片新海,還順手改變了潮汐規律。

解碼DeepSeek

與宇樹科技的創新實踐引擎

具體到落地實踐,DeepSeek的人才觀和宇樹科技的“極限成本控制”也可以給我們極大啓發。

樑文鋒不追求規模,而是人才密度, 構建小而精的團隊。

DeepSeek刻意保持小團隊規模,通過極致的精英化策略提升人才密度。

其研發團隊中80%成員擁有頂級學術競賽獲獎經歷,這種高密度的智力資源形成了獨特的“創新場域”—任何成員提出技術構想,都能快速獲得跨學科的專業反饋。

DeepSeek傾向於招募應屆畢業生和在校博士生,注重候選人對技術的純粹熱愛而非過往履歷和經驗。

正如樑文鋒所說:“經驗導向適合短期目標,但創新需要的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探索精神。”

在2023年組建核心團隊時,他們甚至錄用了多名尚未畢業的博士生,這些年輕人因對AI的癡迷而自發投入高強度研發。

團隊要求成員高度認同“技術理想主義”, 願意投身於長期的、高難度的技術研發,不會因短期利益誘惑而動搖,願意爲長期技術突破承受不確定性。

例如,某位放棄硅谷高薪加入的工程師坦言:“這裡能讓我專注解決世界上最難的AI問題,這種成就感遠超短期收益。”

這種價值觀的強篩選機制,確保了團隊在無KPI約束下的目標一致性。

DeepSeek的考覈標準和一般公司不太一樣,DeepSeek沒有KPI,也沒有所謂的任務。

這和DeepSeek的工作性質和人才類型有關。

AI 研發具有高度不確定性,若通過KPI考覈來衡量員工的工作成果,可能會讓員工走向另一個誤區,即員工爲了達到KPI指標,而傾向於選擇保守、可預測的路徑。

DeepSeek實行“三無政策”,即無固定團隊、無彙報關係、無年度計劃。

戰略按周迭代,這種模式使得組織更加靈活,能夠快速響應市場變化。員工可以根據項目需求靈活組合,項目進展同步給所有相關方,而不是某個領導。

這樣的自主性極大地增強了團隊的溝通效率,使每位成員能夠在開放的環境中自由表達見解,能夠讓團隊成員能夠在無壓力的狀態下探索新的項目,還能夠讓每個成員都有機會貢獻獨立的想法。

如此往復,員工協作也會越來越有默契,在創新路上攜手並進。

DeepSeek的模式證明,當企業選擇放棄KPI時,必須首先建立人才防火牆。

只有聚集高內驅力、高協同性的頂尖人才,才能實現“無需考覈的自組織創新”。

一位筆記俠第五代企業家PPE25級導師這樣評價道:“DeepSeek由一幫年輕人而不是老人,由一家初創公司而不是巨頭企業開發出來,說明了越自由的地方,越容易創新。所以,創新團隊要小,而不是大,越小越容易實現自由,太大了相互的牽制就多了。”

在產品成本控制方面,宇樹科技的做法堪稱“極限”。

在機器人的設計階段,王興興和團隊就開始做降本的準備,細緻到每個零部件,都要思考如何做得更簡化、用性價比更高的材料等。

產業整合也是宇樹壓低成本的重要手段,通過對無線通信、視覺模組、電機驅動器等多個環節開展自研工作,並且打造自己的工廠,有效降低了供應鏈成本並持續優化產品結構。

比起如何壓低成本使得售價更低,更令人疑惑的是,宇樹科技爲什麼要堅持把產品價格做得這麼低?

一方面,王興興認爲如果沒有客戶願意購買,那麼這個產品就稱不上成功,價格是其中一個十分敏感的因素。

2021 年央視春晚,宇樹的四足機器人 A1 以小牛“犇犇”的形象登上春晚舞臺,迅速引起羣衆的關注,吸引了不少人前來諮詢。

當得知這款機器人價格近10萬元後,紛紛望而卻步。

對於消費者而言,這個價格還是過於昂貴,王興興無奈看着潛在消費者流失,這也更讓他堅定了要開發一款消費級四足機器人,打入 C 端市場。

後來僅用四個月時間,宇樹就推出了售價僅 1.6 萬元的消費級四足機器人 Go1 ,成爲首個公開直接面向消費者零售四足機器人的企業。

可見,深度求索和宇樹科技在人才觀和極限成本控制方面也展現出一些共同理念:

1.在人才觀上強調技術複合型人才。

DeepSeek注重招募兼具算法能力與工程實踐經驗的複合型人才,尤其在AI大模型領域,要求團隊既能突破理論邊界,又能快速實現技術落地。

宇樹科技作爲機器人公司,需要機械、電子、算法等多領域交叉人才,工程師需同時具備硬件設計與軟件開發的綜合能力,以應對機器人系統的高度複雜性。

同時,均採用扁平化管理,強調扁平化與自主性,鼓勵技術團隊直接參與決策。DeepSeek通過敏捷開發模式讓研發人員主導項目迭代,宇樹科技則通過小團隊快速試錯機制推動產品創新。

2. 在極限成本控制上採用共同策略,以技術驅動降本。

DeepSeek通過自研AI框架和優化算力利用率(如模型壓縮、分佈式訓練)降低單次訓練成本,而非單純依賴硬件堆砌。

DeepSeek的模型訓練成本僅爲同類頂尖模型的1/10,通過高效技術路徑降低AI應用門檻。

宇樹科技在機器人核心部件(電機、傳感器)上實現自主研發,替代進口高價配件,例如其自研高性能伺服電機成本僅爲國際品牌的1/3。

宇樹科技的四足機器人Go2售價不足萬元,人形機器人G1量產版定價9.9萬元,遠低於國際同類產品,推動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市場;

① 兩者同時深入供應鏈深度整合,均採用“垂直整合”模式。

DeepSeek與國內雲服務商共建定製化算力集羣,宇樹科技則通過投資上游零部件廠商(如精密齒輪加工)實現供應鏈可控,減少中間環節成本。

② 兩者還採取敏捷迭代減少浪費,均推崇“小步快跑”的開發邏輯。

DeepSeek通過A/B測試快速驗證模型效果,避免無效算力消耗;宇樹科技則通過模塊化設計(如通用關節模塊)降低多產品線開發成本。

③ 兩者也都採用了開源生態的槓桿效應。

DeepSeek部分開放模型接口吸引開發者生態,間接降低應用層開發成本;

宇樹科技通過開源機器人運動控制算法,吸引社區貢獻優化方案,減少內部研發投入。

樑文鋒和王興興的共性做法是以技術創新重構價值鏈條:

通過頂尖人才突破技術瓶頸,再利用技術優勢反向壓縮成本,形成“人才→技術→成本”的正向循環。

啓示錄:

給企業家的三張“見識”升級船票

1. 第一張船票:要用“長期主義”對抗短期誘惑。

當樑文鋒在2024年開發者大會上說出“賺錢不再是第一目標”時,臺下投資人集體倒吸一口冷氣。

但正是這種近乎偏執的理想主義,讓DeepSeek在5年內完成三級跳:從幻方量化的AI金融模型,到投入30億自研通用大模型,再到開源核心算法倒逼行業變革。

樑文鋒要求算法必須符合數學美感,王興興堅持自研電機驅動器。

在技術無人區,極致純粹反而能降低決策成本。當同行糾結“商業化路徑”時,他們只需回答一個問題:“這是否符合技術理想?”

建議大家在辦公室放一件象徵初心的“信物”,在每次戰略搖擺時問自己,也問團隊:“如果明天公司破產,我們今天的選擇能否成爲行業遺產?”

2. 第二張船票:所有行業都值得用“第一性原理”重做一遍——迴歸本質,擊穿表象。

當王興興把四足機器狗“直接站起來”變成人形機器人時,他說:“人不也是從四足進化來的?”這種看似粗暴的解法,實則是用生物進化邏輯重構機器人設計範式。

樑文鋒認爲“語言即思維”,賭上30億押注大模型通向AGI;王興興發現“所有機械本質是電機運動控制”,自研驅動器成本降低90%。

在這裡我們不妨大膽提出一個創新公式:創新=對事物的本質認知×堅定執行。

我們還可以把“三問法”用在我們的實踐中:

這個行業的物理本質是什麼?(比如AI的本質是語言建模)

現有方案是否違背基本原理?(比如高價機器人違背技術普惠)

如果我們從零開始,最小可行解是什麼?(比如機器狗“站起來”做人形)

3. 第三張船票:從“經驗複用”到“系統重構”。

未來十年的競爭,本質是“人才密度×技術壓強×生態優勢”的競爭。

DeepSeek用“應屆博士+未畢業學生”組隊,宇樹用“自研工廠+極限降本”破局。

兩家公司看似路徑迥異,實則共享同一套創新引擎。

DeepSeek招聘“不知天高地厚的探索者”,宇樹工程師人均拆解過100多臺設備。

高內驅人才在理想驅動下,能爆發10倍於KPI管理的創造力。這提醒我們要加大人才密度,放手讓他們去勇敢創新。

宇樹科技從電機、算法到供應鏈全鏈路自研,把機器狗BOM成本拆解到每個螺絲。

通過材料替代和結構優化,宇樹將舵機成本從3000元壓到200元。這告訴我們成本也是可以用暴力破解拆分到極致的。

DeepSeek開源大模型引發“鮎魚效應”,倒逼行業技術共享;宇樹通過春晚曝光打開C端市場。

這啓發我們,當你把技術做成“基礎設施”,就能從產品競爭升維到生態競爭。

我們可以看到,當樑文鋒守在服務器邊上吃泡麪時,當王興興在實驗室通宵調試電機時,他們或許沒想到自己會成爲“頂流”。

但歷史總是如此,所有顛覆性創新,都始於一羣“不合理”的理想主義者對現狀的暴力拆解。

在這裡,送給所有創業者一句話:

這個時代最貴的不是資源,而是敢堅持理想主義,同時用“第一性原理”重構規則的勇氣。

當你拿到這三張船票時,你手中的武器早已不是資金或人脈,而是跳出經驗陷阱、直面本質的認知銳度。

舊世界分崩離析,

新時代正在光速到來

樑文鋒和王興興的故事,揭示了一個殘酷而振奮的真相:

在AI改寫工作範式、人形機器人重塑生產的今天,經驗正在加速貶值,而純粹的技術信仰和本源思維正在瘋狂增值。

這預示着:“工程師創業”模式的興起,我們的關鍵詞已經轉爲“科技突圍”。

2024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製造業企業數量佔比提升至66.4%,研發費用總額突破1.05萬億元,先進製造業的佔比進一步提升。

從DeepSeek改寫AI大模型訓練規則,到宇樹科技機器人超越波士頓Atlas機器人,我們的民營企業正在成爲硬科技突圍的主力軍。

正如樑文鋒在朋友圈寫下的那句:“舊世界分崩離析,新時代正在光速到來。”

參考來源:

1. 《晚點對話王興興:只要足夠專注,我不信有什麼問題解決不了》,晚點

2. 《中國四個“火槍手”:汪滔、樑文鋒、王興興和馮驥》,企業管理雜誌

3. 《第一視角丨DeepSeek用人觀:招聘看能力,不設KPI!》,第一資源

4. 《震撼世界的神人:DeepSeek創始人樑文鋒》,伊歷史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筆記俠,作者:老賈,責編: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