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文鋒與王興興,創業者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哪些?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兩位青年才俊——樑文鋒和王興興,正以他們的智慧和勇氣引領着科技創新的潮流。他們分別作爲DeepSeek和宇樹科技的創始人,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今天,一些龍遊新聯會的創業小夥伴,試圖從這兩位傑出青年的經歷中,發掘出對當今創業者的一些榜樣標識。
求學經歷:學霸與“學渣”的逆襲
樑文鋒,1985年出生於廣東湛江,自幼便對數學和計算機科學展現出濃厚興趣。他17歲考上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碩士階段主攻機器視覺,是名副其實的學霸。
而王興興的求學經歷則顯得更爲曲折。他本科就讀於浙江理工大學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因偏科嚴重,英語成績不佳,考研時被浙大拒絕,後調劑至上海大學。但正是這樣的經歷,讓他更加專注於自己擅長的領域,埋頭於機器人技術的研究。
創業經歷:從量化投資到AI,從機器人夢想到現實
樑文鋒的創業之路始於量化投資。2015年,他創辦幻方量化,帶領團隊在量化投資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功。然而,他並未滿足於此,而是將目光投向了更廣闊的AI領域。2023年,他創立DeepSeek,致力於人工智能基礎技術的研究,希望通過技術創新提升社會整體的智能化水平。
王興興的創業之路則始於對機器人的熱愛。他在大學期間就開始嘗試製作各種電子設備,畢業後進入大疆工作,但始終未放棄自己的機器人夢想。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製作的機器狗視頻在網上走紅,引起國際媒體關注。抓住這個機會,他毅然辭去工作,創辦了宇樹科技,專注於四足機器人的研發。
公司風格:技術驅動與場景導向
DeepSeek和宇樹科技在公司風格上各有千秋。DeepSeek更注重技術突破和底層框架的重構,樑文鋒堅信只有掌握了核心技術,才能在AI領域立足。他強調長期主義,堅持走技術積累的道路,不急於求成。
宇樹科技則更注重產品的應用場景和用戶體驗。王興興堅持自研電機驅動器,通過降低成本和提升性能,讓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他擅長用場景暴力破解技術難題,將機器人技術應用於更多領域。
個人理念:數學美感與技術普惠
樑文鋒和王興興在個人理念上也有着顯著的差異。樑文鋒是技術原教旨主義的狂熱信徒,他要求所有算法必須“數學美感優先”,追求技術的極致和完美。而王興興則更注重技術的普惠性,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能夠享受到高科技帶來的便利和樂趣。
對產品的認知:底層突破與場景落地
在對待產品的認知上,樑文鋒和王興興也有着不同的看法。樑文鋒更注重底層技術的突破和創新,他認爲只有掌握了核心技術,才能在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而王興興則更注重產品的場景落地和用戶體驗,他相信只有讓用戶真正感受到產品的價值,才能獲得市場的認可。
個人的技術和生活哲學:敢於挑戰與持續創新
樑文鋒和王興興在個人的技術和生活哲學上也有着共同點。他們都敢於挑戰技術無人區,不畏艱難困苦,持續創新。樑文鋒從小受到父親的影響,敢於拆解現狀,追求解題的本能。而王興興則憑藉對科技的熱愛和過人的動手能力,不斷突破自我限制。
在探討樑文鋒與王興興的創業歷程的同時,小夥伴從多個維度來深度分析梳理了他們的共性與差異。
共性 工科背景與技術創新: 樑文鋒畢業於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並在碩士階段主攻機器視覺。 王興興就讀於浙江理工大學機械電子工程專業,並在研究生期間專注於機器人技術的研發。 兩人都接受了良好的工科教育,並在技術創新方面有着深厚的積累。 長期主義與技術積累: 樑文鋒的DeepSeek堅持通用人工智能目標,不走快變現路線,注重長期投入和技術積累。 王興興在早期堅持低成本技術路線,同樣不急於求成,持續在機器人領域進行技術研發。 推動行業進步與商業化: 樑文鋒通過DeepSeek推動了AI技術的發展,並致力於降低AI技術的使用門檻,讓更多人能夠分享技術紅利。 王興興的宇樹科技在四足機器人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打破了國外企業的壟斷地位,並推動了機器人技術的普及和應用。 差異
創業領域與產品方向:
樑文鋒從量化投資領域跨界進入AI領域,專注於通用人工智能的研發。
王興興則一直專注於機器人領域,特別是在四足機器人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商業哲學與策略:
樑文鋒相信“底層突破自然生長”,注重技術的原創性和底層突破,同時堅持開源策略,促進技術的普及和發展。
王興興則擅長“用場景暴力破解技術”,即通過實際應用場景來推動技術的研發和優化,注重技術的實用性和商業化落地。
技術路線與產品特點:
DeepSeek致力於研發高性能、低成本的AI算法和模型架構,如MLA(多頭潛在注意力機制)架構和DeepSeekMoESparse結構等,以降低AI技術的使用門檻。
宇樹科技則專注於研發高性能、低成本的四足機器人產品,如Laikago、AlienGo等,這些產品不僅具備出色的運動能力和穩定性,還能夠在複雜環境中進行自主導航和避障。
而其實,樑文鋒與王興興在商業哲學與策略上也有顯著的差異。
商業哲學 樑文鋒:底層突破與技術理想主義 樑文鋒強調“底層突破自然生長”,他堅信技術創新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在DeepSeek的創業歷程中,他始終堅持通用人工智能的目標,致力於研發具有原創性和底層突破性的技術。 他將技術創新視爲一種信仰,並堅信技術的價值在於解決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提升人類的整體福祉。因此,他選擇了開源策略,將DeepSeek的核心技術向社會開放,以降低AI技術的使用門檻,讓更多人能夠分享技術紅利。
王興興:場景驅動與技術普惠
王興興則更注重“用場景暴力破解技術”,他相信技術的價值在於解決實際問題,而實際問題往往存在於具體的場景中。因此,他選擇通過實際應用場景來推動技術的研發和優化。
他強調技術的普惠性,即技術應該服務於更廣泛的人羣,而不僅僅是少數精英。在宇樹科技的創業歷程中,他致力於研發高性能、低成本的四足機器人產品,以滿足更多人的需求。
商業策略 樑文鋒:開源策略與長期投入 樑文鋒選擇了開源策略作爲DeepSeek的核心競爭策略之一。他認爲,開源不僅能夠促進技術的普及和發展,還能夠吸引更多的開發者和合作夥伴,共同推動技術的進步。 他注重長期投入和技術積累,不急於求成。在DeepSeek的創業歷程中,他始終堅持通用人工智能的目標,並持續投入研發資源,以提升技術的性能和效率。
王興興:低成本策略與快速迭代
王興興則選擇了低成本策略作爲宇樹科技的核心競爭策略之一。他認爲,通過降低產品的成本,可以讓更多的人能夠使用到先進的技術產品,從而推動技術的普及和應用。
他注重快速迭代和持續優化。在宇樹科技的創業歷程中,他不斷推出新的產品版本和功能升級,以滿足用戶的不斷變化的需求。同時,他也積極收集用戶的反饋和建議,以不斷優化產品的性能和用戶體驗。
樑文鋒與王興興在商業哲學與策略上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對技術創新的理解、對技術價值的追求以及具體的競爭策略上。
樑文鋒更注重底層突破和技術理想主義,而王興興則更注重場景驅動和技術普惠。這些差異共同構成了他們獨特的商業哲學和策略體系,也爲他們的創業歷程帶來了不同的色彩和成果。
同樣的,樑文鋒與王興興在創業歷程中展現出了諸多共性,如工科背景、長期主義、技術積累以及推動行業進步等。同時,他們在創業領域、商業哲學、技術路線和產品特點等方面也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共性與差異共同構成了他們獨特的創業故事和創新哲學。
所以,他們的成功不僅得益於個人的才能和努力,更得益於對技術的執着追求和對社會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