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中華慈善總會黨委書記孫達:對愛心企業應進一步實施稅收優惠政策 建議將慈善文化內容正式列入中小學課本

每經記者:李宣璋 每經編輯:陳旭

慈善傳承着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脈,對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也提出,要支持發展公益慈善事業。

作爲全國政協委員、中華慈善總會黨委書記,孫達長期致力於公益慈善事業,在推動新時代公益慈善事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孫達曾提出多項具有廣泛影響的提案,包括推動慈善事業的政策法規完善、設立“中國急救宣傳日”、優化公益性捐贈稅收優惠政策等,這些建議不僅得到了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也爲慈善和急救事業的規範化、專業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中華慈善總會的工作中,孫達積極推動慈善資源的整合與創新,特別是在助力鄉村振興、推進慈善救助、普及急救設備(如AED)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中華慈善總會“善濟病困”工程和“幸福家園”村社互助工程積極與全國各地慈善會建立聯動機制,協同推進項目落實,成爲慈善助力社會保障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公益慈善組織如何提高透明性和公信力?如何進一步調動公衆對慈善的積極性?企業參與慈善公益的現狀如何?

在2025年全國兩會召開之際,孫達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的專訪,並對上述問題進行了詳細解答。

要不斷築牢公衆對慈善事業的信任基石

NBD:近年來,一些慈善事件引發公衆對慈善組織透明度和信任度的討論。您認爲目前公衆對慈善組織的信任程度處於怎樣的水平?有哪些因素對公衆的信任度會產生影響?

孫達:毋庸置疑,現實中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塵不染,慈善也是一樣。但慈善本身的不同之處在於,關於它的負面事件較諸其他領域或行業會有更大危害,不僅波及面廣、影響力大,而且持續時間會更長,人們的記憶更爲深刻,最終導致整個行業的公信力受挫,信任度下降。因爲從本質上講,慈善行業接受的是來自社會各界的善款善物,它必須要在陽光下運行,成爲公開透明的事業。

儘管近年來一些慈善事件引發公衆對慈善組織以至慈善行業透明度和信任度的質疑,但作爲行業中人,我認爲社會公衆對慈善組織及其行業總體上還是比較信任的。去年中央財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課題組經過數月的調查研究,在中國網民慈善信任指數發佈會暨數字時代慈善信任學術研討會上發佈了《2024年度中國網民慈善信任指數研究報告》。

該報告顯示,公衆慈善信任指數平均得分爲69.31,總體上處於比較信任的水平。我很欣賞一位慈善公益專家的觀點,即慈善事業並非一鍋粥,而是一座森林。一鍋粥的確可能被一粒老鼠屎搞糟,但一座森林卻不可能被一隻壞鳥葬送。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目前,影響公衆對慈善行業信任度的主要因素包括慈善組織透明度不足、監管部門與機制存在漏洞、從業者良莠不齊以及負面輿情事件的傳播等。

針對這些問題,慈善法早已從法律角度進行了嚴格規範,包括對慈善組織信息公開的具體要求,慈善組織必須報告“募捐成本”和“與境外組織或者個人開展合作”情況,同時明確了慈善捐贈、慈善信託受益人的確定原則等。

在法律原則下,我們手中還有一個利器,就是互聯網科技發展成果。近年來,我們通過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的應用,實現了對慈善項目信息公開、項目運作、項目效果和評估等全方位、全流程的監督,這有效提升了慈善組織的公信力和慈善行業的透明度。

只有通過慈善組織、網絡募捐平臺、慈善監督管理組織和社會各界監督等主體多管齊下,綜合施策,才能不斷築牢慈善行業的信任基石,推動慈善事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NBD:慈善法修訂通過後,您認爲將如何推動我國慈善事業的規範化和高質量發展?

孫達:慈善法的制定、實施、修改與完善,都是開門立法修法的典範,是我國慈善事業從傳統慈善轉向現代慈善,從自發自爲轉向規範管理的一個重要標誌,也是對新時代慈善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挑戰、新問題及時作出的立法迴應。

新版慈善法的意義我認爲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有力推動我國當代慈善事業進入快車道,爲改變我國慈善事業發展整體滯後的格局、促進慈善事業健康有序發展提供了更大動力,產生了決定性影響。

二是以法律形式夯實了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新修改的慈善法有針對性地彌補了應急慈善、社區慈善、個人求助網絡平臺等多個法律規制的空白,進一步細化了慈善組織、慈善信託、公開募捐、信息公開、法律責任的規制,強化了政府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的責任和措施,明確了主管部門及相關部門職責等。這都爲慈善事業規範有序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是爲面向未來的慈善事業預留了發展空間。慈善事業的發展是由時代發展所決定與引領的。當代以至未來,慈善事業在民生保障、應急救援、社區建設、疾病救助、養老托育、教育醫療、環境保護、文化發展等社會性問題中將會承擔更爲艱鉅的任務。這一全局性的複雜工作,僅憑政府、市場、社會等任何單一主體均無法完全承擔,因此需要各界力量協同合作。政府部門、企業和慈善力量的聯繫將更爲普遍,由政府提供兜底保障與基礎性支持,市場力量解決供需矛盾,慈善行業開展專業化、精準化服務等。

新版慈善法對此作出了原則性規定,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統籌、協調、督促和指導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範圍內做好慈善事業的扶持發展和規範管理工作”“國家鼓勵和支持企業開展慈善活動,並通過稅收優惠和慈善褒獎制度來激勵企業參與慈善事業”“國家鼓勵開展慈善國際交流與合作”等,這爲構建慈善領域跨部門、跨行業、跨國界的協同合作機制奠定了堅實基礎。

企業慈善捐贈總額佔全國捐贈總額60%左右

NBD: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引導和支持企業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您認爲當前企業參與公益慈善事業的現狀如何?如何進一步激發企業的積極性?

孫達:黨中央對慈善事業的重視是一以貫之的,各項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的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爲具有中國特色的慈善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指明瞭前進方向。

作爲慈善事業最重要的主力軍之一,愛心企業在積極投身慈善事業方面的貢獻有目共睹。

根據中國社會保障學會發布的《中國企業慈善發展報告》統計,近年來,企業慈善捐贈總額連續突破千億元,佔全國捐贈總額的60%左右,企業已成爲我國慈善事業的主體力量。

慈善法以及配套政策的出臺和實施,爲企業慈善發展提供了法律依據和法律保障,推動企業慈善意識與主動性顯著增強,資源動員能力極大提升,在扶弱濟困、應急救援等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

不僅如此,作爲經營主體,廣大企業在慈善領域的創新不斷提升,不僅善用數字化技術與金融工具爲慈善賦能增效,更是利用主業產品和服務助力慈善事業。

但與此同時,企業助力慈善事業也面臨一些現實挑戰。比如一些企業生產經營遇到困難,致使投入慈善公益的資金減少。一些企業基金會的年度總收入在增加,但年度總支出卻有下降趨勢,體現爲公益慈善支出增長力不足,熱情不高。各地企業基金會的規模差距目前仍有擴大趨勢,資源分配不均限制了行業發展與創新。一些企業基金會的投資收益下降,保值增值能力減弱。

至於如何進一步激發企業投身慈善事業的積極性,我在去年全國兩會上提出的《關於推進新時代慈善公益事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提案》中就有涉及。我認爲針對愛心企業要進一步實施稅收優惠政策,拓展稅收優惠範圍。還要建立國家層面的慈善捐贈、慈善志願服務記錄和信用激勵制度。建立健全國家、省、市、縣各級協調配套的慈善表彰體系,對爲慈善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企業家予以表彰獎勵。

總之,愛心不可辜負,愛心更需要珍惜和保護。我們要通過堅實的法律保障、完善的制度設計、專業細緻的工作,讓每一顆愛心都能發揮持久能量,得到社會的讚譽與應有的回報。

NBD:隨着互聯網的發展,公衆參與慈善活動的形式越來越多樣化,如線上捐贈、公益衆籌等。您認爲這一趨勢對慈善事業的發展有哪些積極影響?

孫達:互聯網慈善對提高整個行業公信力與透明度有着巨大的作用。而在具體業務中,互聯網技術應有的功效也不可小覷。

首先,它改變了傳統的捐贈方式,“指尖慈善”使捐贈更加方便快捷。

其次,互聯網使得慈善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快、範圍更廣,爲提升慈善行爲的可及性和影響力創造了條件。

第三,互聯網平臺具有高度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可以確保善款善物用在最需要幫助的人們身上。

第四,互聯網平臺能使求助者和捐贈者之間產生有效互動,既增強了雙方的互信,也提高了慈善救助效率。當然還有成本低、效率高、覆蓋面廣等優勢。

建議將慈善文化內容正式列入中小學課本

NBD:您曾提到“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您認爲通過哪些方式可以更好地引導青少年樹立慈善意識,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孫達:慈善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追求與價值體現,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儘管我們都說“人之初性本善”,但品德教育、慈善教育還是要從娃娃做起,它對於孩子們價值導向的確立與道德修養的形成,以至整個社會慈善文化生態的培育具有極其深刻的影響。

新的時代,慈善文化被賦予了新的內涵與新的使命,成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傳承與弘揚慈善文化。新版慈善法也將“發展慈善事業,弘揚慈善文化”寫入立法宗旨,爲慈善文化的普及提高指明瞭方向,提供了遵循。

作爲全國政協委員與一名慈善工作者,我在近年來大量的社會調研中非常關注青少年學生的慈善教育。據統計,目前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2萬多所,而中華慈善總會“慈善文化進校園”項目作爲開展時間最長,模式最爲成熟、成果較爲突出的慈善文化項目,也只是在全國200多個市(地、州、縣)的1萬餘所中小學開展,兩者之間存在巨大反差。

青少年慈善養成教育依舊任重道遠。這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僅憑慈善組織的力量委實難以實現,需要聯合各地各級教育部門、慈善組織及相關單位,建立深度協作機制,共同推進慈善文化教育在全國中小學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新版慈善法第九十七條規定:國家採取措施弘揚慈善文化,培育公民慈善意識。學校等教育機構應當將慈善文化納入教育教學內容。國家鼓勵高等學校培養慈善專業人才,支持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開展慈善理論研究。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媒體應當積極開展慈善公益宣傳活動,普及慈善知識,傳播慈善文化。

由此足以見得黨和國家對慈善文化教育的重視,以及社會各界對慈善文化教育普及的義務與責任。

就目前情況而言,慈善文化教育大多還停留在向學生贈閱慈善讀物等輔助教材的方式,遠沒有形成系統完善、常而有序的教育模式。

因此,我建議一是要將慈善文化內容正式列入中小學的課本;二是當條件成熟後,在更多大中專院校開設慈善文化專業及選修課程,使慈善教育真正成爲國民教育的組成部分;三是將慈善品行納入學生素質評估內容,在中小學校和師生中全面開展慈善文化教育優秀學校、優秀個人評選活動;四是在各地校園開闢慈善文化教育園地,不間斷傳播慈善能量,營造濃厚慈善氛圍。

少年善則國善,少年強則國強。慈善教育可從根本上啓迪心智、激發活力、凝聚正能量,引導人們形成向上向好的意志品質。

從長遠的角度看,少年兒童的素質決定着國家與民族的未來。因此,全面推進慈善文化養成教育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需要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