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劉永好: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積極參與豬週期預測大模型建設

2025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2月27日,全國政協委員會、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在北京召開兩會媒體溝通會。會上,劉永好表示,“新形勢下,要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落實在農業領域,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以推動農業產品轉型升級。”

劉永好談及,在此前舉行的民營經濟座談會上,發言的六位嘉賓中有五位來自科技型企業和大型製造業企業,自己則是傳統產業的代表。傳統產業仍然是是國家經濟的支柱,處於重要地位,其中特別是農業,這是老百姓每天的生活都需要、離不開的重要部分。

近年來,由於生豬產業供給長期過剩難以去化,下游消費恢復緩慢,國內生豬價格低迷,同時受到生豬疫病影響,豬企曾經歷了較長的豬週期,行業總體上都承擔了較大虧損。劉永好指出,“新希望集團要腳踏實地,用好金扁擔,爲農民做貢獻,同時我們要腳踏實地,育好種,養好豬。”

豬週期調控長期依賴市場,劉永好向本站財經表示,應建立更透明的產能預警機制,豬週期的調節需要預測清楚。“預測過程中我們也承擔了國家豬週期預測的課題研究工作,希望通過政府數據、企業數據、社會數據、原來的數據等等結合起來,能夠找到一個豬週期預測的合適的模型,爲我們的調控、生產、安排提供助力。”

關於是否會提案設立“生豬產業紓困基金”,其向本站財經表示,“建設農業產業創新發展基金方面有積極價值,有關各方可能也都會在綜合做考。”

新希望近年在養豬育種、科技投入方面投入了400億元,分別投資在養豬與生豬規模的建設、豬的育種、新質生產力、加強冷鏈物流建設和肉蛋奶保障上。“我們投入比較大,週期也在調整,我們得肉蛋奶一定會有好的發展,投資總體是值得的。”

在提到“新希望如何與科技結合”時,劉永好表示,我們正在做豬的育種,通過跟大學研究機構推動,最終實現進口的替代。本土豬成本比較高,養殖週期緩慢,通過育種可以香味保留,加快養殖週期,滿足市場需求。同時,我們積極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來參與到豬週期預測大模型體系建設當中。根據養殖企業當今的市場行情,價格波動,期貨波動,政府數據,歷史數據結合在一起,在大模型的支持下,做好豬週期的預測,這就是新制生產力。在管理方面,自動檢測、自動注射、配方優化等等,這些都是傳統企業需要做的功課。

生豬養殖成本是關注的重點,在公司降本增效方面,其指出,降低養豬成本,首先要育好種,種育好飼料就少消耗一些;在管理方面,則需要智能化數字化來跟進以減少浪費,同時我們企業培養認真積極管理的員工幹部;我們還要結合市場格局,利用一些包括原料期貨保值來降低原料的成本。降低成本是綜合全方位的,我們大家都在努力。

在未來,面對豬產業整體的不景氣,部分企業瀕臨退市的情況下,作爲兩會代表,劉永好提到,國家政策支持農業,但需謹慎處理表現不佳的企業。國家設立農業產業創新發展基金被視爲積極舉措,目前處於綜合考量階段。儘管面臨困難,豬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仍受重視,通過綜合策略和政策支持予以推進。

(鄭皓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