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好委員:農業新質生產力挑起“金扁擔”

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3日訊 (記者 梁木 李方) “傳統產業具有基礎性,肉蛋奶一萬年都不會消失。但用什麼方式生產它?一是規模擴大,二是科技導入,三是品種優化,四是效率提升。”2月27日,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在新希望集團媒體溝通會上表示,農業新質生產力是未來格局,也是新希望未來要做的最重要的事。

2月23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紮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發佈,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第13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今年,“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要求首次出現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同時文件強調要“扶持畜牧業穩定發展”。

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畜牧業怎麼做?劉永好認爲,第一是抓好育種。“新希望集團和中國農科院共同研發的‘中新’北京鴨品種,已經達到國際水準,推廣了幾億苗。現在我們和十多家研究單位和企業共同努力,爭取做到豬種能夠不要進口,我們自己達到國際水準。再過幾年達到的可能性極大,我們有信心。”

同時要抓好科技賦能管理。劉永好提到“無針注射”這一技術,“現在給豬打針的新型注射器沒有針頭,只要按一下,首先會噴出一點消毒液,接着馬上噴藥到豬的皮膚上,因爲有一定的壓力,所以藥物很快通過皮膚滲透到裡面。豬並不太疼,而且效果很好,還節約藥品。”同樣還有冷鏈物流、人工智能的技術應用,“我們把各種養殖數據彙集起來,形成大數據,把時間、空間、溫度、氣體等數十個要素在線化,通過人工智能導入與調配,使得我們效率極大提升,同時也提高了我們的能力。” 劉永好認爲,這些都是新質生產力在畜牧業中的應用。

“挑金扁擔上山幹活”,在劉永好看來,這表達的是一種心態,放在今天,這就是農業現代化,走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道路。 “傳統產業必須走新質生產力的道路,必須創新變革,否則就會落後。”劉永好說道,“我們要緊跟形式,腳踏實地,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同時積極融入到新質生產力格局裡面去,這是必由之路。”

(責任編輯: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