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新質生產力看北京|神秘“小東西” 竟藏着農業大智慧
人勤春來早,奮鬥正當時。雨水過後,氣溫回升,北京市通州區漷縣鎮豐爲農業的日光溫室裡,一場智慧農業的變革正在悄然醞釀。來自市農林科學院智能裝備技術研究中心的智慧水肥團隊,正爭分奪秒地籌備搭建“小東西”智慧農業應用場景,爲這片土地注入創新活力。
“小東西”全稱爲宜機化日光溫室東西壟栽培水肥變量精準灌溉管理系統。過去兩年,“小東西”已在昌平區小湯山鎮國家精準農業研究示範基地大顯身手。在生菜、番茄等日光溫室主栽作物的東西壟栽培中,成功實現節水10%以上,增產5 %- 10%,有效提升灌溉水分生產力15%以上,人工投入降低至少12人/年,綜合經濟效益可以提高2000元/畝以上。亮眼的成績,讓它成功躋身北京智慧城市場景建設的十大農業專項場景之列併入選2024北京智慧城市首創場景成果(設施農業領域唯一入選)。
市農林科學院高級農藝師李友麗介紹,“傳統的全棚均量灌溉方式,難以滿足東西壟宜機化新栽培模式下田畦間作物對水肥的差異化需求,而‘小東西’的誕生則解決了這一難題。”通過光照來驅動,按照田塊作物需求特徵智能診斷,精準決策水肥,再搭建一個基於邊緣計算的日光溫室灌溉控制系統。這樣一來,作物在生長的時候,需要多少水和肥料,就給它們提供多少,大大提高水和肥料的利用率。
未來,“小東西”還將迎來一次全新升級。“目前我們的系統以水肥精準管控爲核心,建立了完善的物聯網監測體系,後續還會連接宜機作業、智能環控等生產管理關鍵環節,融合海量生產數據,打造一套更加智慧的技術模式。”市農林科學院智能裝備中心副主任、智慧水肥團隊負責人張鍾莉莉透露。
根據北京市農業農村局與市農林科學院近日聯合發佈的《關於進一步提升農業科技示範與生產服務體系作用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指引,智慧農業的轉型升級,將進一步支撐首都農業向現代化、高端化發展。目前《方案》中的智慧農業提升行動所選定的5家核心示範點正積極開展現代農業裝備與信息化領域的改造升級,依託完善的農業物聯網監測體系及海量生產數據,形成多項核心算法模型,推動農業生產管理的全面智能化。
如今,北京智慧農業發展的藍圖已然繪就。未來3-5年,全市範圍內將構建更多的智慧農業應用場景,打造出一個個智慧溫室、智慧大田、智慧果園;熟化集成應用示範“天空地”一體化數據信息採集監控體系的賦能優勢將更爲明顯,藉助物聯網、智能裝備、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實現精準作業與智慧化管理,更多農民將實現從“會種地”到“慧種地”的轉變。(供稿:北京市農業農村宣傳中心)(千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