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推動師生全員參與課程建設

課程是學校建設的核心要素,是促進學生成長的關鍵載體。江蘇省如皋市安定小學因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胡瑗(世稱“安定先生”)而得名。學校課程管理以師生全員參與爲發力點,尊重“適度、適宜、適合”的原則,引導課程成爲學生成長的起跳板。

秉持一種精神:心中有文化,課程則有靈魂和厚度。管理者對學校文化的理解力是課程領導力的首要要素。歷史傳統、地域資源是學校文化氣質的淵源,也是學校課程管理的文化基礎。以獨有的文化氣質作爲課程管理的靈魂,課程就不會“淺層化”“隨意化”“臃腫化”。安定小學挖掘和梳理學校“明體達用”的文化脈絡,以弘揚、傳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爲課程核心要素,把“詩教營養”作爲課程建設的原點,從“博、樂、商、潤”4個板塊構建“詩化生活”課程。學校文化將所有課程內容串起來,形成“一體四翼”形散而神不散的課程體系。課程管理中需要校長以整體思維,明確課程開發“從哪裡出發”,課程建設“到哪裡去”,課程管理“怎麼回來”,用學校文化把準課程內容之間的邏輯關係,增強課程的思想性和操作性。

堅守一個信念:眼中有學生,課程則有生命力和溫度。課程改革的起點和終點,都應該是引導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一些學校在課程管理的過程中,只考慮到學校和教師兩個因素,學校發展需要什麼,就給學生什麼課程;教師擅長什麼,就給學生什麼課程。而課程管理的着眼點是培養人,重要因素是學生。學校“詩化生活”課程管理堅持傾聽學生心聲、吸納學生智慧、採用學生評價,把學生作爲課程建設的共同設計師、主動參與者和評價的決策者。學校從學生對課程的獲得感、喜愛深度、參與程度3個維度形成綜合評價指數,淘汰低於60分的課程,低於80分的課程“重起爐竈”,超過80分的課程再升級完善。學生既是課程管理的“運動員”,又是“教練員”“裁判員”,真正讓課程迴應學生成長的需求。

激發一股熱情:做中有方法,課程則有活力和深度。課程管理常存在一個問題:少數關鍵人物承擔了課程建設的絕大部分內容,大部分教師疲於應付。“詩化生活”課程構建了賦權、支持、激勵“三位一體”的生態系統,讓教師從被動執行者轉變爲主動創造者,利用“一坊、一會、一制”3個槓桿把全體教師捲入其中。課程創客工作坊,以年級備課組長爲坊主,每週固定時間開展課程創造性整合研討活動,落實地方課程、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的有效融合。課程論證會中,組織全體教師對課程實施的優勢和問題進行歸類。制定課程績效制度,根據教師提供的原始課程資源及優質校本課程參與完成情況,與課題研究、論文發表等進行“績效等價”考覈,推動課程管理從“少數主導”轉向“全體共治”。

(作者系江蘇省如皋市安定小學黨總支書記)

《中國教育報》2025年04月25日 第05版

作者:郭劍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