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鄭永光:建議在黃海和東海增補建設國家氣候觀象臺

新京報訊(記者王景曦)我國海域作爲重要的漁業、航運、能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區域,具有很強的氣候敏感性。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氣象局強對流天氣重點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鄭永光建議,優化海上氣象監測佈局,在黃海和東海海域增補建設國家氣候觀象臺。

鄭永光在調研中發現,海洋氣象探測以衛星遙感監測爲主,目前近海氣象觀測以傳統的地面自動氣象站爲主,探測能力有限。目前,我國海域氣象災害監測覆蓋尚不全面,對臺風、海洋大風、海霧、雪等災害性天氣監測能力仍存在不足。

聚焦填補近海、中遠海監測空白,鄭永光建議優化海上氣象監測佈局,在黃海和東海海域增補建設國家氣候觀象臺,建設中遠海海洋氣象綜合觀測系統。發展完善氣象衛星和海洋衛星,尤其是低軌衛星針對中遠海的大氣探測能力,制定全國海上天氣雷達佈局和優先發展方案,重點在深遠海區域、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海洋生態保護區的颱風、海霧等災害性天氣多發海域,優先佈局建設部分海上天氣雷達,逐步實現全國海洋氣象監測無縫覆蓋。

如何確保氣象觀測設備在高鹽、高溼的惡劣海洋環境中穩定運行?鄭永光建議,加大研發投入,組織氣象、海洋、電子信息等多領域專家聯合攻關,重點突破雷達等氣象觀測設備的抗鹽霧腐蝕、抗海浪衝擊、高精度探測等關鍵技術。加強海上通信基礎設施建設,保障氣象觀測設備數據傳輸的穩定性和實時性。推動氣象觀測設備智能化升級,開發遠程運維監控系統,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氣象觀測設備的實時監控和故障預警。

此外,要完善海洋氣象探測管理等法規,建立健全海洋氣象探測設施統一規劃建設機制,氣象、自然資源、交通運輸、漁業等部門應規範行業管理,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行業發展共謀共建共享共治機制,推動數據在多行業廣泛應用。建議氣象、海洋、交通運輸、漁業、通信等多部門建立協調機制,加強與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開展前沿技術研究和應用示範,形成多方聯動的建設格局。

編輯 張磊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