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雷軍: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反對“內卷式”競爭 | 兩會聲音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溫衝 於建平 兩會報道
3月4日,《華夏時報》記者從小米汽車處獲悉,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開幕前,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圍繞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向大會提交了五項建議,希望通過科技創新的道路,把最新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各個終端上,讓廣大的消費者享受科技帶來的美好生活。
3月5日8時,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首場“代表通道”集中採訪活動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雷軍第一個踏上“代表通道”併發言,並表示小米的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5年前,我們就下決心加大科技創新的力度,進一步投資核心技術。當時我們規劃了5年要投1000個億,現在5年過去了,我們大約投了1050億,鉅額的研發投資給小米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關於小米汽車,雷軍如此描述:“小米作爲汽車產業新人,在去年短短9個月時間裡就銷售交付超過了13.5萬輛,在行業裡面也算創造了一個小奇蹟。”
上午10點55分時,雷軍發文稱:“今天代表通道,我第一個接受採訪,還是挺激動,也有點小緊張。”
堅持走科技創新的道路,加快推進自動駕駛量產
在“代表通道”上,雷軍表示:“製造業是我國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小米作爲製造業的建設者和受益者,我們將繼續堅持走科技創新的道路,走高端化發展道路,加大培育新質生產力,把最新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各個終端上,讓廣大的消費者能夠享受科技帶來的美好生活,爲中國實現現代化的發展貢獻力量。”
事實上,雷軍本人多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在歷屆兩會上提出多項前瞻性建議。在2月17日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雷軍亦作爲代表發言,就新形勢下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提出意見和建議。彼時,雷軍表示,小米創業的15年來,一直聚焦在手機、汽車、智能家居、智能製造這些領域。要下決心把最新的、像AI這樣的技術落地到我們各個終端產品上,讓消費者體驗科技帶來的美好生活。
如今,雷軍第一個走上“代表通道”併發言,繼續把民營企業的聲音和訴求,清晰地傳遞給全社會。雷軍的這次亮相,瞬間衝上多個平臺的熱搜榜,其意義也頗爲豐富,不僅體現了國家對民營經濟創新主體地位的高度重視,也反映了公衆對民營企業的期盼。
圍繞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雷軍向大會提交了五項建議,分別是《關於加快推進自動駕駛量產的建議》《關於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的建議》《關於加快推進人工智能終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關於優化新能源汽車號牌設計的建議》《關於加強“AI換臉擬聲”違法侵權重災區治理的建議》。五項建議全部聚焦AI和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旨在推動“科技帶來美好生活”。
在汽車產業方面,雷軍關注到,汽車產業已經邁入智能化的高級階段,高階智能駕駛成爲汽車工業的必爭高地。近年來,美國、德國和日本等國爲搭載L3級自動駕駛汽車發放型式批准、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積極支持量產應用;目前L3級自動駕駛正在開展上路通行試點,L4級自動駕駛在數十個城市進行示範應用,自動駕駛汽車量產已初具條件。
根據相關機構預測,2025年銷售的新車中,60%的車輛將是L2級輔助駕駛及以上智能駕駛汽車,2030年自動駕駛技術將帶來萬億美元的新增量,2040年70%的汽車都將搭載自動駕駛功能。屆時,自動駕駛功能量產應用將爲汽車產業發展帶來巨大動能。
不過,雷軍關注到:“雖然我國智能網聯汽車關鍵技術研發處於全球並跑階段,但是在自動駕駛功能量產應用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包括測試試點時空範圍開放力度不足、量產預期時間不明確、缺乏專屬保險、安全宣傳不足、法律法規不完善等,使得產業界難以進行清晰的產品規劃和推廣應用。”
因此,雷軍提出三條建議,一是推進自動駕駛汽車大範圍測試驗證,加快量產商用進程,力爭2025年建立跨區域、跨省份、一體化的便捷互認機制;同時加快量產商用進程,儘快明確自動駕駛汽車的量產時間預期,力爭2026年可支持高速快速路自動駕駛、城市自動駕駛等功能的量產應用。
二是推動設立自動駕駛專屬保險,加強安全使用宣傳,鼓勵保險企業與自動駕駛汽車企業合作,爭取2026年前完成設立自動駕駛汽車專屬保險,包括交強險、商業險、三責險等,降低自動駕駛汽車推廣門檻,維護駕駛人、乘客和行人的權益。同時,持續加強自動駕駛的宣傳教育,嚴格規範智能駕駛、自動駕駛、無人駕駛、完全自動駕駛等用詞和適用場景,避免誇大宣傳。
三是加快出臺自動駕駛相關法律法規,明確合法上路身份。
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鼓勵車企開放智能生態
目前,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正在加速融合,這個過程離不開豐富的產業生態支持,而現階段我國充電樁車載硬件、輔助智能終端等產業領域仍存在一定的發展空間,如充電樁建設需持續優化佈局、汽車生態設備接口不統一等,亟需構建統一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
因此,雷軍在《關於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的建議》中建議,推動充電設施互聯互通,開展車載硬件技術協議標準化建設,鼓勵車企開放智能生態。其中,關於智能生態,雷軍認爲:“日常生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迎來智能化趨勢,出行、家居、辦公等主流智能場景有望融爲一體,建議國家引導汽車行業借鑑智能家居模式,推進行業內外共同制定車聯網的有關技術和標準,實現多場景智能終端產品互聯互通,促進用戶在車內外智能體驗流暢切換,實現汽車產業生態的高質量發展,助力推進社會數字化、網絡化的持續普及。”
事實上,雷軍提交的《關於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的建議》與政府工作報告提及的“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高度相關。
3月5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強作政府工作報告。在介紹過去一年工作成績時,總理提到,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9%、7.7%,新能源汽車年產量突破1300萬輛。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1316.8萬輛,比上年增長38.7%。
同時,總理在介紹今年政府工作任務時重點提到,要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製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製造裝備。雷軍表示:“這些都與小米的業務密切相關,小米將繼續堅定不移走科技創新的道路,走高端化發展的道路。”
除了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之外,雷軍還提交了《關於加快推進人工智能終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其中提到,大力發展人工智能終端不僅是拉動消費需求、激活市場活力的重要引擎,也是推動產業鏈高端化、智能化升級的核心動能,更是搶抓人工智能落地應用新賽道、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的戰略導向。當前人工智能終端處於快速發展的起步階段,亟需突破核心技術,構建協同創新生態。因此,雷軍建議:“健全人工智能終端標準體系,引導產業良性發展;強化人工智能終端產業協作,構建應用協同生態;加大人工智能終端支持力度,推進產業創新發展。”
此外,雷軍還關注到,新能源汽車的綠色號牌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汽車產品的設計效果,現有汽車號牌不具備智能化能力,難以滿足日常出行、交通管理的智能化發展需求。因此,他在《關於優化新能源汽車號牌設計的建議》中建議,重啓號牌式樣調研論證,拓展號牌智能化功能,做好試點探索工作。這一話題也衝上了多個平臺的熱搜榜,引發廣泛關注與討論。
反對“內卷式”競爭,堅持走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介紹今年政府工作任務時提出,要加快建立健全基礎制度規則,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市場準入退出、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約經濟循環的卡點堵點,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
3月5日下午,雷軍在發表政府工作報告聽後感時提到,對於政府工作報告特別提出要“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表示完全贊同,並認爲“內卷式”的本質就是堅決規避低質量同質化競爭。”
雷軍表示:“我們要旗幟鮮明地反內卷,旗幟鮮明地堅持高質量發展。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只有堅持底層技術創新,才能持續實現效率提升、體驗提升。‘向前跑,不原地卷’,我們要堅定推進高端化、突出差異化和個性化,始終堅持走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何謂“內卷式”競爭?“內卷式”競爭有何危害?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發佈專題報告歸納總結了“內卷式”競爭的核心內涵和內在特徵,一是同質化競爭顯著和低價格競爭模式盛行,二是行業內無序競爭格局突出和企業之間模仿剽竊行爲盛行,三是行業層面產能利用率低下和產能過剩現象突出,四是行業總體利潤率低下和企業利潤短期大幅度波動。
事實上,這不是國家第一次提及反對“內卷式”競爭。2024年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已經明確指出,要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要強化市場優勝劣汰機制,暢通落後低效產能退出渠道。202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要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範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爲。今年以來,國家發改委、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在多個場合密集表態,強調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積極化解一些行業供大於求的階段性矛盾。
反對“內卷式”競爭的觀點,也得到了小米汽車、長安、吉利、蔚來、小鵬等汽車廠商的贊同與支持,更有多位企業負責人、高管持續反對“內卷式”競爭。例如,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在2025年新年致辭中提到,我們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內卷式惡性競爭,態度明確地堅守吉利企業核心價值觀,全面落實ESG本質要求,不玩小聰明,不搞投機取巧,不搞惡性發展,不追求短期銷量目標,放眼長遠,堅持長期主義。
但是,汽車行業的內卷式競爭從未停歇。2025年節後開工首日,汽車行業便迎來了多家車企變相降價,2月份更是有超過30個品牌入場,推出5年0息貸款,豪華品牌打五六折等。近期,“一口價”已經成爲很多車企的促銷新手段。
雷軍呼籲:“產業發展要強調科技創新、強調個性化和高端化發展,以差異化創新破局內卷;同時,也要反對不公平競爭、詆譭同行等行爲,維持良好的市場秩序。”
責任編輯:李延安 主編:於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