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汽車界代表委員建言智能網聯汽車發展 “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爲關鍵詞
財聯社3月7日訊(記者 徐昊)2025全國兩會期間,來自汽車行業的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就行業發展趨勢、技術創新、綠色發展以及政策支持等議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達1300萬輛,連續十年在全球排名第一,佔全球總銷量的70%。”在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第二場“委員通道”上,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賽力斯集團董事長張興海表示,取得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離不開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政策支持和市場化的資本參與;離不開廣大用戶對新能源汽車國產品牌的支持和喜愛;離不開汽車全生態企業孜孜不倦的追求。
聚焦“人工智能+”行動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製造裝備。《報告》同時提到,持續推進 “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製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
圍繞智能化這一汽車行業下半場變革的焦點,代表和委員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
其中,全國人大代表、長安汽車黨委書記、董事長朱華榮和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已連續多年將建議聚焦在自動駕駛和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上。朱華榮強調自動駕駛技術的重要性,自動駕駛是我國科技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方向,已具備了堅實的技術儲備與商業化基礎。然而,現行法律法規尚未完全放開對自動駕駛的限制,且相關標準體系尚不完善。朱華榮建議加快完善自動駕駛相關立法和標準體系,以推動自動駕駛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雷軍在建議中亦提到了“關於加快推進自動駕駛量產的建議”。雷軍認爲,儘管中國智能網聯汽車關鍵技術研發處於全球並跑階段,但是在量產應用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缺乏專屬保險、安全宣傳不足、法律法規不完善等,使得產業界難以進行清晰的產品規劃和推廣應用。
對此,雷軍建議,應推進自動駕駛汽車大範圍測試驗證,加快推進自動駕駛汽車全國性測試驗證,力爭2025年建立跨區域、跨省份、一體化的便捷互認機制;同時加快量產商用進程,儘快明確自動駕駛汽車的量產時間預期,力爭2026年可支持高速快速路自動駕駛、城市自動駕駛等功能的量產應用。
同時,雷軍還提出了關於加快推進人工智能終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雷軍表示,建議儘快完善人工智能終端標準體系,編制以用戶體驗爲導向的智能化分級等系列標準,研究制定人工智能終端產品認定方法,強化國際國內標準有效銜接。力爭2027年內初步建成人工智能終端標準體系,2030年率先形成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終端標準體系。
全國人大代表、小鵬汽車董事長兼CEO何小鵬向全國兩會提交了多項建議,包括推動高智能等級人形機器人商業化普及、推動停車場低速無人駕駛、發展智能駕駛保險業務以及構建eVTOL航空器駕駛員資質認證管理體系等。何小鵬表示,通過限定場景的無人駕駛先行開放,可以爲社會公衆提供一個適應和認同的過程,實現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混行的軟着陸。
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汽車智能化發展的基礎是電動化,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擴張,如何推動產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則是代表和委員們熱議的話題。其中,全國政協委員、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強調,如果走上一條”內卷式“的、惡性競爭道路,那相關產業會不可持續。“產業的發展需要效率,要有創新能力;而要實現創新能力,還需要有效益。”李書福表示。
李書福重點關注了能源安全和綠色可持續發展議題,並提出,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大舉措,而綠色甲醇作爲一種可再生能源,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李書福建議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綠色甲醇和甲醇加註站國家標準,以支持綠色甲醇產業的規模化發展,加快實現其生態價值,從而解決國家能源安全問題,並推動商用車減碳。
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馮興亞則呼籲加大換電模式政策力度,加速推廣換電模式。他認爲,換電模式作爲新能源汽車的主要補能方式之一,具有明顯優勢,但目前仍處於初步發展階段,面臨建設成本高、規劃佈局滯後、電池標準不統一等問題。馮興亞建議通過加大政策力度、統籌規劃佈局、逐步統一換電標準等措施,加速換電模式的推廣。
在動力電池回收領域,馮興亞指出,隨着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增長,未來五年將迎來電池退役高峰。馮興亞呼籲儘快出臺專項法規標準、優化產能佈局並強化監管,以應對回收市場產能過剩與質參差不齊的亂象。
雷軍提出的“優化新能源號牌設計”也被廣泛響應,其核心關切仍在於智能化與產業生態。針對現行綠色號牌與車身設計兼容性差、智能化功能缺失的問題,雷軍建議重啓號牌樣式調研,並嘗試將交通信息卡、二維碼等功能集成至號牌,提升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