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丁奎嶺:AI時代人才培養要從知識傳輸轉向啓發引導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3月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藝)人工智能將改變人才培養的模式。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丁奎嶺表示,教師要更多地從知識傳授轉向對學生的啓發引導。

“我們很難預料重大變化何時出現,也很難預測科技發展的拐點何時到來。”這是丁奎嶺在去年夏季本科生畢業典禮上所說的話。如今,全民熱議人工智能,拐點似乎已經到來。

丁奎嶺表示,人工智能對未來科技和人類社會的影響,無疑是“一次工業革命的變革”。DeepSeek的出現開闢了新賽道,要實現換道超車關鍵在人才培養。

人才培養模式一直在隨時代變化。丁奎嶺說,在當下的人工智能浪潮中,教育的關鍵在於如何實現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啓發。老師要去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鼓勵他們多問“爲什麼”,搞清楚其中的原理,而不僅僅只是關注結果。

不久前發佈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也對人才培養提出新要求,同時明確要有序擴大優質本科教育招生規模。

丁奎嶺介紹,過去4年來,上海交通大學就在“小步快跑”,每年擴招150多人,主要集中在國家最緊缺的前沿學科。今年計劃本科招生人數再增加150人。

在丁奎嶺看來,人才是國家最大的自信。“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2億,如果沒有當下每年培養出來的數以千萬計的高素質人才,如何支撐國家的發展。”

今年兩會,丁奎嶺的建議也着眼人才培養,尤其是拔尖人才、卓越工程師的培養,以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和科學發展的要求。

有學生問丁奎嶺,“將來有了人工智能,我們會不會被取代?”

丁奎嶺告訴他,人工智能的出現會大幅度減輕人的勞動強度,帶來生產效率的極大提升,人們將會有更多時間享受生活。

今年畢業季,丁奎嶺給年輕人的寄語也將與人工智能有關。他想向年輕人展示未來怎樣迎接挑戰,在變局中怎樣守住不變的東西——人對真理的追求,以及堅持、拼搏的精神品質。

他希望告訴年輕人:時代在變,科技在變,外部環境都在變,要主動去適應變化,成爲引領者,成爲未來的“當家人”。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