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公病狂燒廣東!醫師:快發旅遊警示、留意保險條款

記者黃楷元/臺北報導

中國廣東地區近期爆發「屈公病」疫情,通報病例已超過4千例,引發防疫警戒。臺灣醫師示警,屈公病與登革熱,病媒與症狀皆極爲相似,民衆若赴廣東或鄰近地區旅遊,應做好健康管理。另外,若有旅遊保險,亦須確認這類「法定傳染病」是否屬於理賠範圍,避免權益受損。

針對廣東疫情升溫,書田診所家醫科醫師陳柏臣呼籲,「美國CDC已針對中國廣東發佈二級旅遊警示,臺灣政府應考慮跟進!」他指出,許多國人暑假會前往中國、東南亞等地旅遊,但多數人未注意旅遊保險是否涵蓋「法定傳染病」。若感染屈公病卻不在理賠範圍內,恐衍生損失。他也呼籲保險公司應明確標示傳染病保障項目,讓旅客更清楚風險;同時政府應主動提醒民衆,若要前往當地旅遊,務必做好防蚊措施、攜帶防蚊物品衣物等,加強行前準備。

▲ 書田診所家醫科醫師陳柏臣。(圖/記者黃楷元攝)

屈公病首先於1952年在非洲坦尚尼亞發現,是一種由「Chikungunya」病毒引發的急性病毒感染,其名來自非洲方言,意指「彎曲的人」,反映病患因關節劇烈疼痛呈現的扭曲姿勢。

臺北慈濟醫院感染科醫師邱勝康說明,屈公病的症狀包括高燒、關節痛與紅疹,和登革熱難以區分,必須仰賴檢驗確認。兩者皆透過白線斑蚊與埃及斑蚊傳播,而目前臺灣並未引進屈公病疫苗,也沒有針對性抗病毒藥物,僅能依靠「支持性療法」處理,例如補充水分、退燒止痛,或重症時進行輸血與凝血因子補充。

▲臺北慈濟醫院感染科醫師邱勝康。(圖/記者黃楷元攝)

令人憂心的是,臺灣近期中南部豪雨不斷,多地出現水患,極可能成爲病媒蚊孳生溫牀。邱勝康警告,一旦有境外病例未被及時通報,加上本土蚊媒環境惡化,不排除出現羣聚感染或與登革熱混合型病毒同時流行的風險。政府應特別於中南部水患區域,強化清除積水、噴灑消毒等防蚊措施,可同時預防登革熱與屈公病。他也強調,一旦出現高燒不退、紅疹、關節痛等症狀,務必誠實告知旅遊史,「這對正確診斷與防疫都非常關鍵」。

醫師們提醒民衆,屈公病致死率雖低(約0.1%),但其痛苦程度與復原期不容小覷,在無藥可醫、無疫苗可打的情況下,唯有「預防」纔是最有效的防線。

▲ 屈公病狂燒廣東!症狀似登革熱無特效藥,醫警告:臺灣鬧水災恐爆疫情?(圖/記者黃楷元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