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女染梅毒10年間暴增53倍 埔榮:同期間男性感染更嚴重

▲梅毒部分患者初期毫無症狀,直到二期纔會出現全身紅疹,若不及時治療,惡化至晚期甚至可能導致全身癱瘓。(示意圖/CTWANT提供)

記者高堂堯/南投報導

根據衛福部最新資料,自2014年至2024年10年間15至19歲青少女梅毒案例暴增53倍,連小三女童也感染梅毒,經媒體報導後引發全國家長一陣恐慌;不過臺中榮總埔里分院指出,同期間增加的男性個案數相較女性年齡層更廣、比例更高,呼籲無論男女都要採取安全性行爲,有效預防性病。

中榮埔里分院說明,從疾病管制署的統計資料發現,由於性觀念逐漸開放,自2000年起至2017年梅毒的個案數逐年攀升,自2017年至2024年維持在每年1萬件以下的情形;比較2014年及2024年資料,女性個案數增加主要在15至29歲,男性個案數增加主要在15至44歲,若不分年齡,男性案件數增加約42.4%,女性案件數增加約29.6%,其中2024年案件數男女比率約3.7:1。

▲▼2014年與2024年臺灣男女梅毒確診個案數統計圖,以及2000年至2024年臺灣梅毒確診個案數統計。(圖/臺中榮總埔里分院提供)

埔榮醫院表示,即使是在近兩年梅毒病例暴增的日本,去年以1萬4663例創歷史新高,以流行的年齡分佈而言,男性以20多歲至60多歲較多,女性以10多歲至40多歲較多,感染者當中更有約七成爲男性。

埔榮介紹,梅毒後天感染早期病程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梅毒:第一期典型呈現硬性下疳(堅硬、無痛、無搔癢的皮膚潰瘍),經數週會自動癒合消失,再惡化爲頭痛、倦怠、噁心、發燒、體重減輕,或有肌肉及關節疼痛等全身性症狀;第二期常出現遍佈手掌與腳掌的廣泛紅疹、全身性淋巴腺腫,即使接下來會轉爲無臨牀症狀,但體內仍有會破壞組織器官的梅毒螺旋菌;通常感染後3到7年以上則進入第三期,主要症狀爲皮膚、上表皮組織以及骨骼肌肉組織出現軟質、持續發炎、大小持續變動的肉瘤組織「梅毒腫」,若爲「心臟血管性梅毒」,其病變主要是主動脈炎、冠狀動脈入口狹窄、動脈瘤等,「神經性梅毒」則引起腦性、周邊神經性及腦脊髓性病變或導致全身癱瘓。

梅毒經診斷治療後無法終生免疫,如有曝觸將再度感染髮病;埔榮表示,常見篩檢方法爲梅毒反應素試驗(Rapid plasma Reagin,RPR),若爲陽性反應,再進行梅毒螺旋菌膠體凝集試驗(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gglutination,TPPA)的確認試驗,陽性的患者大部分終生都維持陽性,僅少數人可能會消失。

埔榮提醒,預防性病最有效方法就是全程使用保險套,並避免與人共用衛生物品、共用針具以及多重性伴侶等具有感染風險的行爲,曾有相關行爲應定期接受性病篩檢;若發現感染,應告知性伴侶並接受治療,也能避免自己再被性伴侶傳染,相關疑問可洽詢該院感染科門診,病理檢驗科可提供相關的檢驗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