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名人堂】李奕萱/留學生怎樣都要塞進行李箱的食物
曾在國外長住幾次:波蘭華沙當交換學生、英國念碩士,近期在美國聖塔菲駐村。其中最深的體悟是,我的舌頭非常亞洲。有些朋友到國外如魚得水,沒多久就開始吃生菜、煎牛排,但我始終如一,比起沙拉,更愛炒青菜,比起牛排,更愛滷肉,就連煮義大利麪,都是臺式清炒,還會加醬油。
如今國外亞洲超市相當普及,只要去的是亞洲人較多的區域,都不至於找不到亞洲食材。當然,難免有缺點,主要是昂貴,偶爾則是東西放太久、品質不好,或是缺少特定品牌,不過多數需求都能被滿足。
基於如此前提,仍特地帶出國的食物,肯定別有意義。我喜歡用「Craving」來形容這個狀態,意思是「難以抑制的渴望」,常指食物;我總覺得,這詞光是發音出來,就充滿了迫切。我的離臺Craving清單第一名是乾貨,亞洲超市也買得到乾貨,但價格高,有時還有怪味,因此只要出國長住,我一定會從臺灣帶。
我的乾貨金三角是香菇、木耳和海帶芽,只要有這三樣,人生就是彩色的。試想舟車勞頓、抵達新住處,不想出門但又飢腸轆轆之時,如果手上有泡麪、香菇、木耳和海帶芽,豈不是最強開局?乾貨也是頂級國民大使,前任是華裔英國人,有次我煮香菇雞湯,他一喝驚爲天人,連連詢問:「你到底放了什麼?」知道那甘甜清香的湯裡,真的只有香菇、雞肉、水和鹽巴,他下巴都快掉下來。
我另一個Craving是科學麪——這可能有點令人費解,像我媽就完全不懂,老是疑惑:「英國零食不好吃嗎?」這倒不會,歐美出名地會吃馬鈴薯,洋芋片幾乎不會踩雷。但科學麪是特別的(沒有收業配),每過一陣子,總有那麼個夜晚,會無比想念壓碎的面體、鹹香的粉包、吮指的爽感。
有次朋友來英國玩,借住我家,出發前問我想要什麼,我毫不猶豫回答:「科學麪。」拿到三包後,我如獲珍寶供奉在架上,不到關鍵時刻——諸如巨大死線、心情低潮,絕不輕易出動!
去年回英國一趟,見了幾個臺灣朋友,禮尚往來,我問他們要臺灣的什麼。朋友A指定波的多蚵仔煎洋芋片(也沒有收業配)--要知道,在有限空間攜帶充飽空氣的食物,根本極度奢侈。我把洋芋片交給她(順便加碼兩包科學麪)的兩天後,A說她已全部吃完。
朋友B拜託我帶關廟面,我考慮許久要買大包還是小包,因爲大包的重量不輕,最後決定捨命陪君子,扛大包過去。幾天後,朋友C聽聞此事(她要了痘痘藥膏),家鄉味蕾被喚醒,愈想愈哀怨:「早知道我也要關廟面!」
只能說,有些食物看似平常,出國少了它,卻會折磨得你心癢難搔。不知道大家又有什麼食物是無法割捨的呢?